海报新闻记者 韩雨 通讯员 安佰明 日照报道

“海参得先放在大锅里煮一个小时,把沙嘴拿出来,把牙清理干净,再放到纯净水里,搁恒温里泡发两天,发好了才能吃,要不然营养无法吸收。”初夏时节,在日照市开发区裴家村的一处渔家小院里,老渔民裴苍苓和妻子王宗霞,一边加工着海参,一边接听着客户的电话。

王宗霞的老公叫裴苍苓,今年56岁。从19岁就开始出海捕鱼的老裴,风里来浪里去,一干就是32年。5年前,裴苍苓决定上岸,开启新的生活模式。

“下坛子网太累了,最多的时候在海里撑一百多个网,自己干不过来,就得雇人干,有时候还算不出账来,一年到头挣得还不如雇工多。”传统的渔业不赚钱,再加上岁月不饶人,让裴苍苓逐渐意识到,自己必须转变,才能更好的撑起这个家。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而如何吃海,成了裴苍苓的一个新课题。“咱家紧靠着海边,门前就是沿海路,黄海中心渔港离咱家不到2公里,你出海捕鱼这三十多年,也积累了不少老客户,这都是咱的优势啊!”看到丈夫紧锁的眉头,王宗霞宽慰道。

丈夫出海捕鱼32年,妻子王宗霞自嫁到老裴家,也在渔码头上接海二十多年。两口子以特有的淳朴善良,赢得了诸多回头客。

“以前的坛子网解上岸,在网稍子里,挂着不少海参。一捡就能捡大半桶,一些老主顾就跟我说,大姐你给我加工一下吧。”王宗霞坦言,刚开始自己不太会加工海参,一些热心的老主顾就手把手的教她,“如何清理沙嘴,如何掌控火候,如何泡发,一来二去,自己就学会了这门技术。现在随手拿起一个海参,我一下剪子就知道,是不是野生参。”王宗霞说,野生参嘴大、棘足长、肠子是红色的,肉质结实,生长了两三年的野生海参,在手里一攥就感觉出来了。

正说话间,一个电话打了进来。“好的,今天下午给你发快递,一会儿我把订单号发过去,估计明天就能收到货。”王宗霞麻利地打开一个大冰柜,从里面取出真空包装好的海参。“一个连云港的老客户,要20斤海参、40斤虾米。”

院子里传来小货车的轰鸣声。“老裴,你把纯净水卸下来,再把这些海参和虾米发个快递到连云港,客户催得很急!”

“好,帮我一块把纯净水卸下来。”裴苍苓一边答应着,一边把一桶桶的纯净水搬运下来,晶莹的汗珠挂在脸上。“泡发海参必须用好的纯净水,这都是我刚从磴山拉回来的。”

“客户都不傻,人家来咱这里订货,看得就是产品质量,任何时候都必须把诚信经营放在第一位。”王宗霞说,为了拿到质优价廉的海鲜,两口子披星戴月往渔港上跑是常事。“中心渔港离咱家不足2公里,大铁壳子渔船回港时间不固定,有时候是半夜里来船,有时候是早五更里回港,买回来海鲜,还得第一时间加工处理,及时通过顺丰发到各地客户手里,保证鱼虾蟹的新鲜度。”

每年的五一到九月一日,是日照市为期四个月的休渔期。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裴苍苓和王宗霞,专门在小院里建了一个小冷库。“鲅鱼、鲳鱼、刀鱼、乌贼、高眼、黄花,还有海参、虾米,差不多有十几个品种。”


“俺家老裴51岁上岸,从当时在海里捕捞海鲜,到现在销售海鲜,这一干又是5年多了,靠着口碑相传,从黑龙江、内蒙古到云南、四川,省内外的客户都有。” 站在开满月季花的小院里,王宗霞说,儿子已经成家立业,自己和老裴没了什么大的心事,就想着从海里转战岸上,开启渔家“二次创业”模式,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把地道的日照海鲜更多的推介给全国各地的客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