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州大捷在《明史》和《武宗实录》中记载都各有不同,《明史》仅寥寥数笔就记载了应州战役的情况,而《武宗实录》记载的较为详细,但是根据《武宗实录》来看应州大捷数据存疑,因为根据《武宗实录》的记载:斩虏首十六级,我军死亡五十二人,重伤五百六十三人。这敌我双方的伤亡比率明显称不上一次大捷,所以说应州大捷数据存疑。

要么此次战役数据故意被史官给修改了,故意将明军斩敌的数据写少了或者明军可能是损失的要比写的还要多;要么就是此次战役从战略目的上来说,赶跑了蒙古人是胜利了,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应州的这一次战斗,也就是说应州大捷是从战略上来讲取得了胜利。 冬十月癸卯,驻跸顺圣川。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明史》 首先为什么要说应州大捷的数据可能被史官给修改了。根据《明史》和《武宗实录》记载这次战斗的时间持续五天,从从丁未(初五)到辛亥(初九),《明史》载:“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明军和蒙古人打了五天的仗,双方一共才死了这么点人,这个数据可信度不高,一天也不止死几十个人。

其次,应州战役作为从蒙古人入侵到撤退整个过程来说,从鞑靼方面和明军来说都达到双方的战争目的。蒙古人入侵明朝边境无非是抢点东西,他们又不会来占地盘,一般而言都是抢完就走。明军作为被动防御一方赶跑蒙古人就行,想要深入追击歼灭的话,到了正德时期实力已经不像明初那样强大。所以从阿Q式精神胜利来说,明军也是胜利的,毕竟蒙古人主动撤退了。 应州战役的基本情况 从《武宗实录》来看,蒙古人在正德十二年的这次抢劫,目的是很明确地,避免与明军交战,以免被明军拖住。然后明武宗就带着大军从阳和应州援助了,这个时间是十月初五;到了第二天,鞑靼进攻明军,武宗亲自督战,战斗从早上7点多打到晚上5点多(从辰时战到酉时),打了将近10个小时的仗双方都没死人是不可能,应该是战斗激烈才对;

到了初七明军开始向西撤退,这个军事目的可能是明军想诱敌深入,也可能是明军支撑不住鞑靼的进攻,因为相关的资料都没有记载。到了初九,武宗再次和蒙古人交战。刚好遇上了大风天气,有利于蒙古人这边,明军这边应该处于下风的,因为《武宗实录》上记载“乘舆几陷”,也就是说武宗的乘舆差点陷入了敌人的包围,说明当时战斗不仅激烈而且对武宗还很危险。

应州大捷《明史》和《武宗实录》写法不同的分析 第一,从整个应州战役来看,明军或多或少都可能是吃亏的,不管当时明军在整个蒙古人入侵的战斗如何,根据《明史》的记载皇帝亲自督战,五日之后蒙古人退去,皇帝督战的目的达到了。而且明史聊聊数笔,简明扼要说明了当时的情况。

第二为何在《武宗实录》没有记载初五到初八的战斗情况,而单单记载了初九的战斗情况,这是因为初九那场战斗武宗有点出糗。而且当时的史官可能对武宗平时的行为有所看法,所以用了春秋笔法,故意不记载前面几场大战的杀伤人数,而只记载朱厚照出糗的那场战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