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文史学家赵翼曾说过一句话:茶叶、大黄,此二物为控驭外夷之具也。赵翼认为游牧民族的食物都很肥腻腥膻,必须靠这两个东西解腻、排便。到了晚清,林则徐也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洋人都吃生肉,消化不良,如果我们禁止出口大黄,他们会很难受。

不出口大黄洋人难不难受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不出口茶叶,我知道他们一定会非常难受,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魅力在西方也不可小觑。“以茶制夷”确实是中国明清两朝对西方惯用的一种手段,清代地理学家何秋涛曾总结清朝和沙俄之间的贸易,他只用了8个字:彼以皮来,我以茶往。这八个字可是太精辟了,一下子就点出了清俄贸易最重要的点。

据统计,在18世纪,清朝往沙俄出口的货物中最大宗的是棉布和丝绸,其次是茶,到了18世纪末,大概在1792年茶叶成功超越了棉花,占到了出口沙俄总货物的22%,后来这个数字上升到40%。而沙俄这样盛产皮毛的地方则对清朝输入他们的皮毛产品,出口量超过他们对整个中亚的出口量。 但是,相比沙俄人对茶叶的需求,清朝人对皮毛的需求其实是有限的,而且沙俄商人在清朝也时常做出一些不合中华礼仪的事情,让清人对此心怀不满,再者,由于清俄接壤,不少清朝的嫌犯往往会跨越国界逃到沙俄那一边,在处理这类事情的时候,沙俄政府的做法毫无诚意。总之,时间久了清朝就不愿和他们做买卖了,或者会对他们提出种种的限制。

清俄之间曾有一个著名的条约叫《恰克图条约》,这个条约签订于雍正六年,也就是1728年,自此恰克图这座城市就因为两国的互市而繁荣起来了。但是,对于清朝来说这只是一笔可有可无的买卖,也是清朝用来敲打沙俄的一个手段。比如乾隆皇帝一生就曾三次停止在恰克图互市,理由是他们窝藏逃犯、劫掠边境等等。停止互市之后,沙俄一没有茶叶喝,二没有皮毛卖,按照学者的说法,他们因此损失了至少500万卢布。沙俄曾为此低头认错,也罢免过他们的总督,只求开市。

我们都知道“走西口”,这个西口就是通往恰克图的重要通道,1844年恰克图贸易到达顶峰时,买卖城里有2000左右的晋商,各种店铺商贩,一位外国人曾感慨:白银黄金就这样流进了中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