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清楚1个概念,《三国演义》对蜀汉群臣都加了戏。只是到了后来,武将里边,赵云不由自主地就在人民群众心中出类拔萃了起来。有一说一,这还真不是罗贯中的本意。原因在于,自古以来《演义》里边对战争描述的方式决定了高低。

作为一位通俗小说家,其目的在于推广。因此语言描述要通俗易懂、情节编排要跌宕起伏,个人英雄主义要有效突出。就好比现在的战争电影,若真按战场单兵间隔5——8米来拍,一个镜头框不住1个班。你叫观众咋往下看? 《演义》之所以叫演义,里边的打法、战法自然不能类比真实战场。而在于其独特的制胜机理:武将单挑和谋士用计。譬如,正史里边说诸葛亮善于治军。平时蜀军怎么训练的,每天是跑8公里还是5公里,你觉得罗贯中写出来观众喜欢看不? 因此,只好让诸葛亮去草船借箭、借东风、诸葛装神、火烧博望,以个人之强代全军之力。再如正史里面的张飞:“据水断桥”、“巴郡收严颜”“别道败张郃”,其实就是在专业现地勘察、“研究1:5万地形图”的基础上,对地形地物的灵活运用。

《演义》如何体现?只好用“喝死敌将”“醉酒装蒜”来告诉“吃瓜群众”战争胜负的原因。作为一个民间作家,他没法完整地描述出1个指挥员与1个武功高手的区别。因此,我们若是读《三国演义》,就只会感觉典韦更会打,比五子良将更有用。

在乱军中,是典韦2次救了曹操啊。可五子良将的将略又该如何体现呢?比起演义里一言不合就单挑决胜负和诡计为高的谋臣。正史里边陈群张昭邓芝这些不玩诡计的内政好手、王陵郭淮田豫这些不单挑的将军,自然就没存在感了。 再来论高低。同理,正史里位居五虎之末的赵云,尽管没有像关张马那样独领方面军的显赫资历,也没有黄汉升勇冠三军的记录。但依然被陈寿比作夏侯婴。受限于罗贯中不善描写大战役,而对尽忠能打的武将情有独钟。 故,赵云不由自主地就被读者们“精选”出来了。来看赵云的名场面。随公孙瓒出场,与刘备相识,演义里加了单挑文丑的戏。汝南跟了皇叔,主管“骑兵营”,处处当作精锐来使用。演义里用30合打败张辽,1枪秒高览,独自扛许褚等3将来体现。

长坂坡在先主习惯性丢妻子的情况下,乱军从中保护甘夫人和刘禅。演义里倒是夸张了不少,但比起典韦抓起两个军人战贼兵,也还好。平阳拒绝国色兄嫂是真的。平荆南独取一郡是真的,取成都率领偏师取江阳是真的。汉水“空城记”见《云别传》。

北伐时强行加戏年逾七十灭别人父子1家5人是假的,但正史里已能独领一军,以微弱偏师独抗曹魏主力,“敛众固守,不至大败。”有一说一,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达成了战役目的。因此对照正史,除开出场戏有些夺目。 要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无脑捧赵云,还真说不过去。之所以赵云被捧得很高,还是在于《演义》《平话》对武将的塑造方式,比起马超、张飞与关羽等将才,这样的塑造方式更有利于衬托出赵云。那么同理,正史中的典韦:出场是1起治安案件。 杀了1对县长夫妻。然后跟了张邈,用一只手立起谁都抬不动的牙门旗。后来随曹操讨伐吕布,“重衣两铠”。作为特种兵阻挡敌人的围攻,掩护曹操平安撤退。接着就是为救曹操,在宛城被一群杂兵围殴致死。

一个在正史里边只会“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的保安,在相同战争逻辑下,自然是被《演义》捧得更高了。比起还多次次带过偏师的赵云。什么时候见典韦独领一军完成过什么任务了?捎带着,在正史里2人同样是2次护主,都完成了任务。 一个力战而亡,一个平平安安活到最后寿终正寝。孰优孰劣,不言自明!论难易度?你觉得在真实历史上,在汝南保护不成气候的刘备,在当阳长坂保护先主都不要的妻子。比保护家里有矿的曹操会更容易?

真实历史上的赵云,比起“任豪侠”的典韦,人家更多的是“庙堂气”。岂不见平定益州之后,是子龙第一个不怕得罪人,反对刘备分田分房,喊出:学习霍去病何以家为好榜样的正直大臣。也是连诸葛亮都不敢反对的刘备东征,是赵云带头出来谏言。 要以“复兴汉室”为重、不忘初心。其谋略胆识可见一斑。颇有识大体、顾大局的士人之风。怪不得自宋明以来,南宋朱黼、明代李贤、晚明钟惺、清代李光地等一群讲儒释道的士大夫都心口一致地曰:观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独名将而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