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德阳天气 阴 11℃-2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
巴风蜀韵,文脉深厚。
四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据统计,四川认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三。
在四川璨若星河的历史文化遗存中,迄今仍然保存着一批珍贵古代壁画艺术珍品,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直至今日仍熠熠生辉,集中体现了古代蜀地文化精华和劳动人民超高的智慧与技艺,不仅是中国古代巴蜀地区壁画的最高水平代表之一,也是人文与艺术共生的历史标本。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德阳市新闻传媒中心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四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于2024年初启动人文历史纪录片《寻画蜀道》摄制工作,经过历时一年多的精心策划创作,该片于2025年3月正式完成摄制。
纪录片《寻画蜀道》共两集,单集49分30秒,总时长99分钟,是首次对我省现存古代壁画遗迹进行的全景式影像记录,旨在以壁画艺术中国化为主线,以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为内核,展示从东汉至明清四川壁画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交融、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带领观众穿越古蜀道,一睹“壁上丹青”的神韵风采,感受古人的匠心独运;在壁画艺术守护者、传播者、传承者的故事中发现一个精彩的四川。
该片将于2025年4月5日-6日20:15,在德阳新闻综合频道首播,并同步在微信视频号“德阳日报”“德阳头条”中推送。

01
在古蜀道上望见文明的星芒
穿秦岭,越巴山,贯古今。古蜀道从关中平原穿越秦岭、翻越大巴山到达四川盆地,素以险峻闻名遐迩。
但,古蜀道不只是路,更是穿越千年的文化大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和独特的文化地理符号,见证了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




东汉以降,源自古印度的佛教壁画艺术在中国得以长足发展,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等重要历史时期,壁画在艺术上逐渐实现中国化,在文化上与中国本土文化融为一体。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壁画艺术是如何扎根蜀地的,它与西域、中原北方石窟、壁画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倘若壁画可以说话,我们能听见什么?古代艺术家用昂贵的矿物颜料甚至黄金,画出了一个怎样的瑰丽世界?面对时光的无情冲刷,如何为古老壁画“续命延年”……
如果这些能够成为观众感兴趣的话题,那么纪录片《寻画蜀道》愿为阐释这样的话题而付诸努力。
为此,摄制组邀请省内多位历史文化专家学者担纲“探寻人”,以“出川入蜀第一关”德阳白马关为起点,分南北两路同时沿蜀道主脉金牛道进行寻访探索,先后前往广元剑阁、绵阳平武、德阳广汉、成都新津邛崃、遂宁蓬溪等地,以及甘肃、江苏、山西等省区,深入一座座古刹甚至人迹罕至的山林荒野,走近一处处精美绝伦而又鲜为人知的古代壁画遗存,探寻古代蜀道文化的珍贵线索,解读壁画千年长存的密码。






星空深远,却光耀蜀地千载万世;蜀地文脉博大,尽在壁上方寸之间。
如果说最初的四川壁画艺术还带着北方的些许粗粝乃至西域的风格,隋唐之后则已完全中国化并与巴蜀石窟艺术享誉华夏。


因为历史原因,《大圣慈寺画记》《成都古寺名笔记》《益州名画录》等记载的四川唐代壁画早已湮没无存,但武周时期广元千佛崖莲花洞顶壁画、皇泽寺《心经》洞窟壁画等,却与历史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又与敦煌壁画交相辉映,留下了大唐盛世壁画艺术的真实写照。


“成都大慈寺无比精美的这个壁画群,能够留存到现在的话,将是可以和我们最伟大的敦煌壁画相媲美的。”在古蜀道最南端——成都的寻访中,学者唐林不禁发出了如是感叹。
五代后蜀时期,四川壁画艺术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巴中巴州区大溪口村巨石唐宋时期刻绘的礼佛图等作品,无不透露出彼时壁画原生态的艺术风格。
历经元明战争的洗礼,四川壁画仍坚韧留存于世,其典型代表为剑阁觉苑寺壁画、平武报恩寺壁画、蓬溪宝梵寺壁画、广汉龙居寺壁画、新津观音寺壁画等,不仅技法精湛,更为后世研究中国巴蜀地区壁画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至清代,四川壁画艺术虽颓势显现,但不乏精作良品。绵阳马鞍寺壁画、德阳罗江宝镜寺、江油厚坝镇万寿寺壁画均造型精美、构成大气,展现蜀地人民独特的地域风情和审美情趣,折射出清代巴蜀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风情。
专家学者的多角度、接地气的权威学术解读,使得本片在“站稳”“成型”“深入”上有了稳固的支撑。




02
在遥想与走近之间望见家国春秋
古代壁画神秘而又古老,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四川的沃土之上,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在巴蜀古代文明中独树一帜。历经千年,壁画不论艳丽如初,还是斑驳难辨,都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探索的空间。


建筑巨匠梁思成拍过中国两千多座古建,为什么唯独只在胶片里留下四川广汉这一个完整的县城?是什么原因让梁思成对广汉龙居寺中殿壁画心驰神往,并将其写入巨著《西南建筑图说》。



德阳市旌阳区境内的宝峰寺,一个险些因为城市建设而被拆毁的清代古寺,梁枋之上的民间故事壁画难称精美,但至真至纯,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是什么原因最终挽救了宝峰寺,又是什么原因让村民心甘情愿成为古寺和壁画的义务守护员?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浮躁的社会心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艺术创作领域,是什么让传统壁画美学“传灯者”静心守恒,逐艺不辍?是什么敲响了一位自由摄影师的心门,以至于让他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遍寻荒野,专注石窟壁画艺术传播?


三年前,为拯救岌岌可危的艺术遗存,35岁的“壁画医生”李晓洋应邀从甘肃敦煌来到四川青白江,参与对仅存的明代古寺大殿展开壁画修复,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四川迄今唯一的重层壁画,后者的重见天日,刷新了人们对四川壁画的认知,也将文物修复师匠心妙手,守护文脉的一片赤诚徐徐铺展开来……
画壁之上,万彩流霞如水流泻;画壁之下,个体与家国相连的故事可敬可叹。
正如学者韦荃在片中所言,“壁画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和血脉。它是有生命的,总有一天会在我们的面前消失。当今的我们不仅要保护它,既更好的要利用它,那么利用的前提是保护,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形式去传播它,给我们后人留下一些更珍贵的一些文化遗产。”


03
在全新视觉体验中领略丹青之美
讲述古代壁画的影像作品,精美绝世的古代壁画必然占据“C”位。在辅助光源严格受限的情况下,影视级设备的使用为壁画摄制提供了帮助,而微距摄影则以“纤毫毕现”的方式展现出壁画的细节,为观众营造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
在纪录片《寻画蜀道》中,不同时代的精美壁画逐一登场:慈柔祥和却留着“迷人”小胡须的佛像,那是明代汉藏壁画艺术风格的奇妙融合;有的佛像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尽显雍容华贵,精湛画功展现出古人对黄金材质的尊崇;蜀道“特产”剑阁柏枝繁叶茂,留着锅铲头的孩童、赶牛耕地的农夫……这些无不是古代蜀地人们对宇宙与自然认知的具象化。于是,一个烟火气弥散的蜀地,一个遥远而迷人的时代跃然眼前。






为增强影片整体及细节观感,影片多处使用真人出演以及三维建模动画、二维手绘动画等特效。例如,为再现唐代成都大慈寺宏大的建筑群和氤氲的艺术氛围,就以高精度、沉浸性强的三维建模动画方式予以呈现。





此外,本片针对不同章节和内容,多样化精选背景音乐传导情感。如在描述古代壁画艺术经丝绸之路东渐中国时,使用了以“杜杜卡笛”为主调的中亚风格音乐;在讲述梁思成寻访广汉古建壁画时,穿插了更具倾诉感的小提琴曲。征得版权方免费授权,本片的片尾曲使用了高度契合壁画艺术主题的《壁上观》,将“一刹那,栩栩缕影浮光映宫阙,错问今夕是何年”唱进人的心中,营造出古今重叠、今非昔比的历史厚重感。
如果说古老壁画是一部隐藏在世界某个角落的无字天书,那么它的每一页都是色彩斑斓,无不充满生命的气息。
当时间的长河远去,在线与色的余温之中,是中华文明交融的生生不息,是巴蜀文脉吐纳百代,活水奔流。
本文作者 | 张师培 李思瑶 黄彦琳
编辑 | 孙畅 责编 | 张庆 杜敏 孙畅 监制 | 袁昱
点亮和让更多人看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