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前,人类科技水平非常低,对地球的认识也不足,在大洋这边的人不知道大洋那边还有新的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人类不断发现新大陆,欧洲人口不断朝着美洲迁移。特别是现代社会,乘坐飞机漂洋过海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在几千年以前我们不敢想象我们现在可以花费较少时间就能够抵达地球的另一边,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未来我们人类走出地球、迈向宇宙深处、踏上其他宜居星球,可能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在未来科技足够发达的情况下,人类移民外星球可能就像现在我们漂洋过海那样简单。
不过,移民外星球和人类迁移到新大陆之间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因为在地球上从一个陆地区域迁移到另一个陆地区域,其实还是处于地球的范围,虽然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会存在差异,但整体上都还是比较宜居的,比如说温度不会特别高也不会特别低,空气的情况也差不多,也有液态水等。而移民外星球,就是抵达一个全新的外星世界,这个外星世界的温度可能不像地球那样适宜,空气密度以及空气成分与地球的可能也存在差异,例如移民火星。
火星是太阳系内由内到外的第四颗类地行星,与地球一样也是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地带,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火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都很接近,也有类似的四季轮回等。所以火星一直被视为人类未来在太阳系内的“第二家园”。特别是在人类未曾抵达火星之前,很多人一度认为火星可能也存在类似地球这样的生命系统,甚至可能存在所谓的火星文明。随着人类探测器的到来,火星真实的景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不过虽然说“眼见为实”,从火星照片、数据中看到的景象可能不一定是真的,我们可能被某些火星数据“骗”了。
真实的火星
不管是火星车还是轨道器传回的火星照片,本质上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差别,橘红色的火星表面极为荒凉、干旱,各种大大小小的岩石、沙丘随处可见,由于火星表面的沙尘很多,所以当火星表面刮起大风时,可能就会出现沙尘暴等情况。著名的机遇号火星车失去联系就是因为遭遇到了铺天盖地的沙尘暴,这些沙尘让火星的太空变得更加朦胧,也有一些沙尘覆盖在机遇号火星车的太阳能电池板上,最终运行了差不多15年之久的机遇号火星车因为能量不足等原因失联。
虽然火星看起来极为荒凉、干旱,就像地球的沙漠、戈壁滩等地区,但是这个干旱的世界其实也是多次发现了水的存在,这可以说是火星上最不可思议的发现之一。此前NASA的研究表明,在距今41到37亿年前,火星就曾经存在大量水,这些水足以覆盖整个火星表面,水体面积甚至比地球的北冰洋还要大。早在2018年科学家在对火星快车轨道器的雷达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在火星南极冰层下约1英里(1.5公里)的地方存在一个看起来是盐水湖的东西,当时科学家认为这可能就是火星的地下海洋,在冰盖下存在液态水库。
存在水,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因为有水就有生存的可能性,即使是水冰物质,我们也可以将这些水冰物质开发出来加以利用,让我们移民火星成为可能。不过,有一些研究表明,探测器之前发现的火星“水库”可能不是真实的。火星不存在“水库”,难道人类移民火星梦或碎了?
我们被火星数据骗了?
自从在火星发现水冰物质以来,移民火星的呼声越来越大,已经有很多人都在研究移民火星的可行性,比如说马斯克先生就希望在2050年之前将100万人送上火星,并在火星打造火星城市。从当前的科技发展速度来看,在未来20多年内要实现这么多人移民火星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连从火星返回地球的技术都还没完全掌握,更别说将人类送上火星了。与马斯克先生的移民火星梦相比,阿联酋的火星城市构想倒是相对实际一些,阿联酋希望在2117年前在火星建造火星城市,也就是大约还有100年时间。
随着我们不断探索火星,对火星的认识也越来越多,被寄予厚望的火星可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水。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和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科学家认为是水的东西实际上可能不是水。这些研究人员认为,火星探测器在火星南极冰盖下1.4公里深处发现的极其明亮的雷达回波应该是由类似火山物质的东西造成的,而不是所谓的地下湖泊或者含水层。所谓的冰下水库可能只是幻影。
虽然此前我们一度认为在南极冰盖下可能真的存在一个液态水库,现在科学家又有了新的研究发现,但这其实并不意味着我们被火星的数据欺骗了。这也不足以说明人类移民火星梦已经碎了,因为在火星的很多地区确实是存在大量的水冰物质。其实这也恰恰好证明了我们对火星的认识还是非常少,也非常片面。想要更好地认识火星,我们还需发射更多更加先进的火星探测器前往火星,而随着未来我们不断探索火星,我们将会知道火星环境变迁的原因以预测地球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况,也将会了解到火星的宜居性,为未来人类移民火星做好准备工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