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也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一个人即便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但听过一些俗语,也会知道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从小也听到过很多这些俗语。
例如:“人心齐,泰山移”,“车道山前必有路”,“好汉不吃眼前亏”。不需要推敲琢磨,就是简单的字面意思,却蕴含了深厚的人生哲学。
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马不吃回头草最早是出现在清代的李渔《怜香伴,议迁》:“多承高谊,好马不吃回头草,就复了衣巾,也没不得这场羞辱。”
表示有志气有担当的人,在遭遇诱惑和挫折时,不屈服,也不走回头路,继续向前。
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理解都是,走过的路不愿再走一遍。错过的人不想再回头。宁愿在现有的路上摸爬滚打,自己选择的路苦着也要走下去。
其实大多时候是为自己没有勇气再来一遍的借口。
在典故里的原意是,良驹走出马厩奔向宽阔无垠的草原,一眼就能看见鲜美可口的嫩草,沿着一条路吃下去。
不会东啃一口,西吃一嘴,丢三落四的再回去补吃遗漏的嫩草。一心一意专心吃眼前的草,身后自然也没有回头草供它留恋了。
后来形容一个人做事一心一意,不左顾右盼,朝三暮四,会更容易有所成就。
相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事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最终的结果只会是虚度光阴,在任何领域都不会有大的作为。本本分分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才是处事的根本。
浪子回头金不换
好马不吃回头草,后半句人们通常会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是出自近代文学大家张恨水《八十一梦,第32梦》。
表示有聪明或有才华的人不务正业,走进歧途,在人们惋惜不止的叹声中,经历一系列的事件后幡然醒悟,回归正途。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哪怕是金子也不换。
其实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姓金的老地主,年近五十才得一子。不胜欢喜,为此取名金不换。
金不换从小衣食无忧,嚣张跋扈,整天的惹事生非。别人种的庄稼都得上去踩两脚。村里人叫苦连天,但又敢怒不敢言。
长大后的金不换更是远近闻名的浪荡子,挥金如土。
爹娘无奈,给他娶了一房媳妇,这媳妇样貌俱佳,品行端正,对他言传身教,终于金不换变得懂事了,从此奋发图强,重新做人。这句俗语便流传开来。
是啊,生而为人,谁会不犯错呢?做错了事情不要紧,重要的是做错之后的态度。
若是诚心悔过,知道错处,及时刹车并从中吸取教训不再犯,便能得以宽恕。但若不知悔改,仍然要在错误的路上前进,那掉到阴沟也是迟早的事了。
悬崖勒马,为时不晚
历史上还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也是被称作浪子回头的佳话。从闻名十里八乡的街头恶霸,回头后成为名留青史的西晋名将。
孙吴时期,吴国的鄱阳郡太守周鲂的儿子周处。父亲不幸早逝,作为家里唯一的香火,母亲对其溺爱有加,恨不能摘下星星月亮来供宝贝儿子玩。
少年时的周处,就喜欢舞刀弄枪,体格也比旁人健壮得多。不到二十岁,手里就集结了一帮游手好闲的哥儿们,整日带着他们不是村东头骑马踏麦田,就是西庄头射鸡杀鹅。
老百姓们哀声载到,也多次报官,但周家太守的根基势力还在,今天抓进去了,明天还得放出来了。实在无奈。老百姓把他与山中的猛虎和水里的蛟龙并称为“义兴三害”。背地里偷着骂。
眼看儿子二十好几也没人敢说媒,周母深知自己没有教导好儿子,贻误香火,一面着急焦虑,一面愧疚难当。竟大病一场,病中唤来儿子。要他放下刀棍,重振家业,否则将来无颜面对周家先人。
这一刻,周处好像突然长大了,不再四处生事儿,在家里侍候母亲。
一天,他出门为母亲抓药,听得街上人说镇上有三害,其中一害便是自己。心里愧疚极了。
次日,他便孤身上山射虎,下水斗龙,大战了三天三夜,用尽浑身解数将两害制服。
老百姓们心里面都乐开了花。另一方面又担心周处改不了本性有朝一日还会继续祸害大家。
面对乡亲们猜忌,周处心里不是滋味。
想去读书,出人头地。又觉得自己这么大岁数会学不好。
于是询问了好友陆云的意见,陆云告诉他:不怕晚,只要你从现在开始好好学,痛改前非,年龄不是问题。你给自己立一个目标,每天朝它靠近一点,总会到达的。别人三十立业,大不了咱们晚个十年也会有所作为的。
周处开始闭门读书,从头开始学。他决心改掉以前的那些陋习,要言而有信,帮助他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乡亲们也看到了周处的变化。他原就勇猛,现又在文才方面突出,名声渐渐远扬。各地长官都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去做官。
吴国末年,周处担任都督。
在职期间,周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民除害,对坏人绝不姑息。是百姓口中的衣食父母官。同时他刚直不阿的性情在官场上也得罪不少同僚。
其中的梁王司马彤曾因犯罪,周处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对其包庇和特殊照顾,而是严格的按照当朝法律公开处置。
因此后期的司马彤在征讨齐万年的过程中,特意让周处作为前锋,仅给他五千兵马,去攻打有七万兵马的齐万年。
谁都看出来这是司马彤在公报私仇。但忠直的周处不肯低头,他要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来报效国家。
他带着兄弟们去了战场,却再也没有回来。
周处这一生,跌宕起伏。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后人什么叫浪子回头。他从少年时的嚣张跋扈,一方祸害到后来一代名将,报效国家,过程转变的有多艰难,没有经历过的人不能体会。人随不在,但他的精神会永久流传,值得后世学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