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谚语“国之将兴,白虎戏朝。” 白虎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形象,有人认为它象征吉祥和安康,而有人则视其为奸诈狡猾的代名词。甚至有传言称白虎穿堂过,就预示着家破人亡的悲剧将会降临。那么历史上的白虎究竟是什么,为何赋予了这么多的涵义呢?

首先,有图腾之说。传说中,白虎是天地之主,因此许多少数民族将其作为图腾和吉祥物。与汉民族的龙图腾类似,白虎成为某些少数民族联系感情、巩固联系的桥梁。至今,白族、布依族和土家族的一些风俗仍反映了对白虎的崇拜。这种图腾崇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5000多年至2000多年的历史。良渚遗址中发现的玉琮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实际上描绘了白虎的形象。1959年,在良渚遗址发现的其他文物也反映了白虎崇拜文化。

其次,有星宿之说。中国古代的星宿理论非常发达,从1046年到前256年,中国封建制度逐渐成熟,星宿理论也逐步完善。很多与星宿有关的天象得到了划分和命名,其中包括白虎、奎、娄、胃等。然而,在星宿之说中,白虎被视为不吉祥的象征,预示着可能发生大祸和灾难。这种说法缺乏科学性,很多时候被巫蛊之人利用来迷惑大众,制造轰动。从这个角度看,星宿之说与图腾之说中的白虎形象截然相反。

最后,有宗教之说。宗教中的白虎与战争有关,但在情感色彩上相对中立,没有明显的褒贬意味。中国历史上一些军事天才被认为是白虎转世,如生于614年卒于683年3月24日的薛仁贵。同时,在《隋唐演义》等小说中,传说中的白虎转世罗成也为人所知。然而,由于罗成本人是小说虚构形象,因此这种评价可能带有作者主观情感。不过,罗成的原型罗艺确实存在,他生于588年,于627年去世,被描述为“凶暴狡黠,熟悉军事”,与小说中的评价或许有些共通之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