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是科学原理和产业发展、工程研制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出大国竞争、场景驱动、数实融合、范式更新、组织升级等新特点新趋势,要发挥工程科技的创新性、集成性、辐射性和带动性作用,牵引基础科学发展、示范带动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23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游开通运营。图为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和西人工岛遥相呼应。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向重大场景转化效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围绕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提升产业链韧性。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和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共享。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新兴产业成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强引擎”。丰富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成果转化优势和对创新效率的正向牵引作用,构建未来产业生态。

  发挥工程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工程科技具有选择、引导、带动基础研究和推动产业变革双向引领的显著特点,已经呈现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驱动和支撑作用。要聚焦国家战略需要,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转化融通发展。重视工程科技的系统工程思维在基础研究领域整体谋划布局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大科学计划的组织实施,系统推进基础研究的任务布局、平台建设、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引导基础研究主体分工协作,促进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有机结合,以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效能。充分发挥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巨大的市场空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高效的组织体系等诸多优势,以工程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变革,以大工程建设、产业应用、市场需求等为导向,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汇聚融合,重构发展方式、重塑竞争格局。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打通产学研用链条的堵点。统筹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提高协同创新效率,打造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联合体,促进多元主体融通创新。推动建立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技术交易市场,完善和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加速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链条,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加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及市场失灵领域的顶层谋划,统筹科技资源、支持政策,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以国家的有组织科研提升关键领域竞争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定位合理、优势互补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机制,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整体性建制化优势。加快制定人工智能等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综合规划,明确体系布局、发展蓝图、重点任务,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通过评价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提升宏观政策效能,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持续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科技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加强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推动科技创新人员和资源等自由流动,构建开放自由的国际科技合作生态。立足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与工业化等优势领域,持续拓展资源网络,高效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主体深度协作、互学互鉴,推进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面对气候变化、卫生健康、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共同突破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科技难题。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推动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治理,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更多内容详见: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文章《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策划:梁佩韵 审核:李艳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