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6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间隙,粟裕专门来到刘伯承的住处,就攻打宝岛的相关事宜征求刘伯承意见。

粟裕

最后,他对刘伯承讲,这一次攻台要集中三个兵团50万的兵力,他准备向中央建议,由刘伯承同志担任兵团司令员,由他来协助指挥。

谁知,他刚刚说完,刘伯承便笑着对他说:“粟裕,攻台的方案你已经准备很长时间了,我觉得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个时候我来当兵团司令员,那不是把你的功劳都抢了吗。”

粟裕一听,急忙站起来,对刘伯承说:“首长,我现在需要你来压阵啊,这么大的兵团规模,需要协调各方,你不压阵谁压阵啊。”

右二刘伯承

实际上,这并不是粟裕的谦虚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本来,攻台的方案,他已经准备很长时间了,而且已经十分成熟,他就要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说明了,为何这时希望刘伯承来指挥这一战役呢?分析起来,应该有以下几个考虑。

第一,粟裕一直敬重刘伯承为老师。红军时期,刘伯承从苏联回国担任红军大学校长。为了搞好红军大学建设,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八一南昌起义时的警卫班长粟裕,点名要他来红军大学当学员队长。

就此,粟裕开始与刘伯承接触,并从他的身上学到很多军事理论知识。而刘伯承觉得粟裕将来必是一个可造之材,因此也是倾尽所有,引领着粟裕学军事、学指挥。可以说,这为以后他出色的大兵团指挥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伯承 邓小平

第二,在粟裕心中,刘伯承的军事指挥能力,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在各级指挥员当中,都是出类拔萃的。指挥攻台这样的战役,需要这样的指挥员来负责。

同时,粟裕认为,刘伯承整合部队的能力非常强,中野在解放战争期间,打了很多硬仗,也打了很多艰苦的仗,但都在刘伯承的具体指挥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他认为,将来攻台发起后,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刘伯承就像定海神针一样,肯定会力挽狂澜。

粟裕在前线

第三,调动50万兵力,需要一个必须各方都信服的指挥员,而刘伯承一直是二野的司令员,带领部队解放大西南,特别是淮海战役期间,刘伯承的名字一直是排在前面的。

大家也都知道,粟裕一直是谦虚低调的,虽然在解放战场上大杀四方,深得毛主席的信任。但他知道自己的资历浅,尚不足以镇住各路大军。

因此,他觉得,如果刘伯承能指挥这一场战役,各方的部队都会给予充分尊重和配合,会大大提高作战效率。

右为粟裕

但是,刘伯承当然有他自己的考虑。在他心中,粟裕的指挥能力在解放战场上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了,也超越自己了,粟裕的成长,他都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的。

特别是粟裕的这种大局观和全局意识,刘伯承由衷地赞许。晚年的时候,刘伯承就曾经对自己的儿子刘太行讲:淮海战役时,中野武器装备差,兵力少,打黄维时是瘦狗拉硬屎。幸亏有粟裕派来部队及时支持,否则我们中野打光了也打不下来。

在这么重要的战役中,甚至在军史中有着浓墨重彩一笔的这场战役,刘伯承却这样总结,足以说明他对粟裕的看重。

淮海战役总前委合影

他还曾经回忆过豫东战役,当时,粟裕果断改变作战部署,先拿下开封,再诱敌来增援。放弃与敌硬拼,而是找到敌人的薄弱环节来打,最后全歼国民党区寿年兵团10万人,创造了我军战史上的一个奇绩。

刘伯承看到豫东战役的战报后,不无感慨地说道:“这场战役,只有粟裕敢这么打,我是不敢打的!”足以见他对粟裕作战能力的肯定了。

粟裕的建议虽然遭到了刘伯承的否定,但他还是觉得刘伯承来指挥这次战役最合适,最后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完攻台总方案说明后,向中央建议由刘伯承负责指挥,他来协助。

粟裕

当然,最后毛主席没有同意,还是决定由粟裕来指挥。遗憾的是,攻台的方案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而搁置。试想,如果粟裕真的指挥了这场战役,那必将为他的军旅再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