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曼科夫最近干了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位前《纽约客》漫画编辑,把一幅小丑车漫画扔给了好几个顶级AI,画面里小丑车引擎盖打开,没见发动机,倒挤着三个小丑和一个穿西装的人。
结果挺意外,这些能过法考、写复杂代码甚至辩哲学的AI,大多把笑点盯在了“小丑”身上,只有一个勉强找对了核心:那个格格不入的西装人。
之前也觉得AI挺神的,刷到过它写学术论文、帮科学家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新闻,总觉得它离“懂人”不远了。
直到看了这个实验才反应过来,它的“厉害”和人类的“理解”根本不是一回事。
它能靠数据规律拼出像模像样的答案,却没法真正get到藏在细节里的“梗”,就像那个获奖配文说的“我在引擎盖下发现了点严肃的东西”,AI读不出“严肃”既指西装人的正经,又暗讽机械问题的严重,更不懂小丑的荒诞和西装的规矩放一块有多冲突。
笑点抓错背后是常识缺失
后来查了才知道,幽默这东西早有理论能解释,叫“失谐-解困理论”。
简单说就是先制造一个跟预期不一样的冲突,再用个巧妙的说法圆回来。
小丑车引擎盖下该是发动机,结果是人和小丑,这就是冲突;配文的双关把这个冲突说通了,这就是圆回来。
本来想简单说“AI没常识”就完了,但后来发现不止,它缺的是一整套“世界模型”,得知道修车厂是修机器的,得清楚小丑代表啥、西装代表啥,还得能推理出西装人出现在这有多不合理,最后还得懂语言里的拐弯抹角。
这些能力对人来说是默认的,比如看到医生在健身房做手术,我们立马知道不对;听到“程序员抓bug”,既懂是代码漏洞又懂是虫子的玩笑。
但AI没有这种默认认知,之前看过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说AI连“下雨开窗会淋湿地板”这种基础常识,答对率都不算高。
连这种日常逻辑都没吃透,怎么可能懂小丑车漫画里的弯弯绕?它眼里只有“小丑”“车”“西装”这些单个的词,拼不出背后的故事和文化默契。
从这个实验能看出来,AI缺的不是计算能力,是对世界的“体感”。
而这种体感,光靠喂数据很难补。
《纽约客》从1998年就搞漫画配文大赛,这么多年攒了上百万条人类写的配文,还有读者投票选出来的“最佳答案”,按理说这该是AI学习幽默的好素材,可问题恰恰出在这些素材上。
幽默这东西没有标准答案,比如有幅“猫戴领带”的漫画,配文“它今天要参加绩效评审”,年轻人觉得好笑,因为能联想到自己的职场压力;但长辈可能就get不到,觉得猫戴领带本身就够滑稽了。
这才是AI最难的地方,数学题算对了就是对了,笑话好不好笑却要看人、看场景、看文化背景。
AI没法像人一样,根据这些变量调整判断,只能死记硬背数据里的规律,结果就是看似会“选笑话”,实则不懂“为啥笑”。
研究人员也想了办法,比如把任务拆成小块。
有人让AI给配文排序,看哪个更幽默,吻合度还不错;有人教AI找图像里最奇怪的元素,比如在小丑车漫画里找西装人;还有人研究配文和图像的“距离”,说太近太远都不行,得不远不近才有梗。
但这些办法还是没跳出“找规律”的圈子,AI能选出“结构像笑话”的句子,却不知道那些句子为啥能让人笑,就跟小孩背笑话只背台词,不懂背后的生活梗一样。
先得让它学会“懂人”
达芙娜·沙哈夫说幽默是通用人工智能的“最后边界”,这话我挺认同的。
通用人工智能不是只会干一件事的“专才”,是像人一样啥都能懂、啥都能应对的“通才”。
现在的AI顶多算“工具人”,离“通才”还差得远。
毫无疑问,要是AI真能稳定懂《纽约客》的幽默,那它肯定不只是个工具了,它得能理解人的心思,知道文化里的潜规则,还能把不相关的概念串起来搞创新,这些哪是现在的AI能做到的?
要懂幽默,AI得先有几个核心能力。
首先得有动态的常识推理能力,不能只记死知识。
比如知道“婚礼上新郎该准时到”,才能懂“新郎救猫迟到,猫还穿婚纱”的幽默。
但之前看MetaAI的实验,AI连这种动态场景的推理都费劲,更别说更复杂的了。
其次得有“心智理论”,能猜到别人在想啥、啥情绪。
比如朋友说“你今天真好看”,要是反讽,AI得知道对方其实是说“你没打扮”。
可剑桥大学的研究显示,AI识别反讽的能力还挺弱,更别说理解更深的讽刺和自嘲了。
最后还得会联想,能在不相关的概念里找联系。
比如把“咖啡提神”和“失眠”放一块,编出“喝了咖啡后,失眠到能给咖啡写传记”这种笑话。
但AI大多只会直白描述,要么说“咖啡好喝”,要么说“失眠难受”,根本不会这种跳跃的联想。
更何况,这种联想还得符合人类的生活经验,不是随便瞎拼,AI连经验都没有,咋联想?
曼科夫的经历也挺有意思,他早年学实验心理学,研究人类怎么懂幽默,后来成了漫画编辑,现在又跟科学家合作研究AI幽默。
他其实是在做一件事:把人文的观察和技术的方法捏到一块。
这才是AI懂幽默的关键,光靠技术堆数据没用,得先搞懂人是怎么懂幽默的,再把这些“人的逻辑”教给AI。
不然AI再厉害,也只是个没幽默感的“学霸”,算得准却笑不出。
如此看来,AI现在不懂幽默,不是因为它笨,是因为我们还没教会它“懂人”。
幽默不是简单的语言游戏,是人类生活、文化、情感堆出来的东西。
要让AI懂幽默,就得让它先懂这个复杂又不完美的世界,懂人的喜怒哀乐和那些没说出口的默契。
什么时候AI能像人一样,看到小丑车漫画里的西装人就笑出声,能get到“严肃”的双关,那时候它才算真的离“懂人”近了一步。
而在那之前,“机器为啥不会笑”这个问题,怕是还得问很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