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离谱——一个元帅的儿子,被问到“你爸是干嘛的”,结果他回答:“处长。”

不是玩笑。

这是真事儿。

1960年代,北京某军校,老师点名查背景。

轮到陈丹淮,那个身形挺拔、话不多的年轻人,他低头翻着履历表,嘴里轻轻说了句:“我父亲是陈雪清,单位处里的一位处长。

没人多问。

老师问陈毅之子陈丹淮:你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陈:他是个处长

也没人觉得奇怪。

那时候填表子讲究“家庭出身”,出身不好,麻烦不少。

可其实——他爸,不是什么“陈雪清”,而是陈毅

对,就是那个陈毅。

共和国元帅之一,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新中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后来还是国务院副总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老师问陈毅之子陈丹淮:你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陈:他是个处长

还得从头说起。

1943年,安徽淮南,战火正紧。

新四军军部医院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陈毅看了孩子一眼就走了,扭头上前线。

临走前说:“孩子生在淮南,就叫‘丹淮’吧,记住这个地方。

名字起得随意,身份却不随便。

老师问陈毅之子陈丹淮:你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陈:他是个处长

可从那天起,这个孩子的命运就注定得低调。

陈毅常年在外,家里是母亲张茜一手带大几个孩子。

日子并不宽裕。

吃的、穿的,跟普通干部家差不多。

甚至有时候还不如。

他有三个儿子,都按出生地取名。

老师问陈毅之子陈丹淮:你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陈:他是个处长

丹淮、晓鲁、重坤。

只有最小的丛军,名字例外——那年陈毅终于盼来一个女儿。

可名字的例外,不代表待遇会有特别。

陈毅定下规矩:孩子们不能坐公车,不能吃特供,不许在外面提“陈毅”这仨字。

履历表上的父亲一律写“陈雪清”,职务“处长”。

他不是不爱孩子。

老师问陈毅之子陈丹淮:你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陈:他是个处长

他只是太清楚,权力和荣誉不能当作家庭的遮风伞。

他说:“咱们是人民的干部,不能搞特殊。

这话他不止对孩子说过一次。

对妹妹也说过。

1950年,陈毅在上海当市长。

他妹妹带着一家老小从外地来投奔,心里想的是——哥当市长了,我这日子是不是也能宽点?

老师问陈毅之子陈丹淮:你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陈:他是个处长

结果信刚寄出去,回信先到了。

新社会要自食其力,不能当寄生虫。

说得不留情面。

可她还是不死心,又写信拜托哥哥帮忙安排个大学名额。

陈毅回了两个字:“不行。

后来她住在南京,一家人挤在不到20平米的小屋。

老师问陈毅之子陈丹淮:你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陈:他是个处长

她又写信说:“能不能帮忙找个大点的房子?

陈毅这次没写信。

他打电话,亲口说:“国家困难,我是共产党员,不能添麻烦。

他说得干脆。

连老丈人也不例外。

张茜的父亲,没什么本事,一直住在破旧小屋。

老师问陈毅之子陈丹淮:你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陈:他是个处长

有次单位想给他换个房子。

陈毅听说后,立马打电话制止:“不能因为是我岳父就搞特殊。

后来老人实在住不下了,才接来一起住。

但等他能自理了,陈毅又婉言让他回了老家。

当然了,陈毅不是个冷漠的人。

他也疼家人。

老师问陈毅之子陈丹淮:你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陈:他是个处长

孩子们想买冰鞋,他咬咬牙买了三双,丛军太小,没买。

衣服都是大的穿完给小的接着穿,裤腿还没到脚脖子。

可一到对外,他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1936年,他在赣南打游击,借住在一户农民背后搭的棚子。

端午节那家人送来一篮粽子。

几十年后,他还记得这事。1960年,有个老县长来北京,他塞了200块钱:“帮我还个人情。

老师问陈毅之子陈丹淮:你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陈:他是个处长

人家一头雾水。

他说:“我当年借住的棚子,占了人家的地。

这就是陈毅。

一身正气,不留情面。

但心里装着人,记得事儿。

他也不是只会搞军政。

老师问陈毅之子陈丹淮:你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陈:他是个处长

还挺会下围棋。1959年,日本保守派元老松村谦三访华,两人因为围棋成了朋友。

后来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中日民间关系就这么破了冰。

围棋,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他常说:“下棋得有大局观,做人也一样。

陈丹淮也爱下棋。

他说:“我从棋盘上,看到了父亲的那种格局感。

老师问陈毅之子陈丹淮:你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陈:他是个处长

可最让人动容的,还是陈毅生命最后的那段时间。

1972年1月,他病重。

几乎从不提私事的他,这次破了例。

他对女儿说:“能不能让丛军回来,照顾照顾我?

这是他最后一次开口求家人。

但他最后留给孩子们的话,依旧是那句:“你们要各自奋斗。

老师问陈毅之子陈丹淮:你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陈:他是个处长

1975年,陈小鲁结婚。

女方是粟裕的女儿。

婚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唯一能当“喜糖”的,是桌子上切开的西瓜。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说“陈雪清是干嘛的”。

参考资料:

陈昊苏,《陈毅传》,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张茜口述、刘统整理,《我的丈夫陈毅》,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陈丹淮,《父亲的家风》,《中华儿女》杂志,2012年第8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毅年谱(1901—1972)》,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