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在位多年的唐太宗怀念戎马岁月,尤其对诸多功臣颇为感激。于是,唐太宗本着“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让大画家阎立本为二十四名开国功臣,按正常身材绘制画像,后悬挂于凌烟阁。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些功臣是有排名,次序是根据他们的功勋以及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如今人们提到凌烟阁功臣,只会想到长孙无忌、尉迟恭、秦琼等人。

对排在十八位的郯国公张公谨,鲜为人知。人们纳闷的是,在唐朝建立过程中,也没有立下赫赫战功,为何他能入凌烟阁,而且还排在十八,要知道秦琼排在末位。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在于抓住了机会,张公谨就是如此。 张公谨之所以入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刻,是生是死在此一举。那么,张公谨究竟有何贡献呢?

李世民在策划玄武门军事行动前,内心很纠结,甚至还占卜一番。张公谨获悉后,对李世民说道:“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不可已。愿大王思之。” 听了张公谨这番话后,李世民深以为然,自此下定决心。玄武门之变时,张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当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杀后,“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

纵然李世民等人都是骁勇善战,可对面是两千人,局势万分紧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臂力过人的张公谨站了出来,他一人之力就关闭玄武门的大门,将两千人挡在门外,“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 这一功绩可了不得,如果不是张公谨站了出来,玄武门之变可能就失败了。当然,李世民也记得张公谨的功能,“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贞观元年,张公谨担任代州都督,在任期间颇有政绩。

贞观三年,张公谨上疏认为讨伐东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并列举了六条理由,“颉利纵欲逞暴,诛忠良,昵奸佞,一也。薛延陀等诸部皆叛,二也。突利、拓设、欲谷设皆得罪,无所自容,三也。塞北霜早,糇粮乏绝,四也。颉利疏其族类,亲委诸胡,胡人反覆,大军一临,必生内变,五也,华人入北,其众甚多,比闻所在啸聚,保据山险,大军出塞,自然响应,六也。”

唐太宗认为张公谨有理有据,遂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事实证明了张公谨的远见,东突厥平定后,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 参考资料:《旧唐书·张公谨传》、《资治通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