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郭子仪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极高的政治智慧,成为了一位传奇人物。

然而,在他晚年却有一项举动令人匪夷所思,他吩咐家人,无论昼夜,府邸大门始终敞开。家中的仆役、亲朋,乃至过往的行人,都能随意穿梭其间,无一人受到阻拦

这一行为,让他的子嗣们忧心忡忡,他们纷纷上前劝告:“父亲,家中宝物若此下去,恐怕不久就会被盗贼一扫而空。”然而,郭子仪只是淡然一笑,轻描淡写地回应:“保命要紧。”

为何郭子仪这样一个功成名就的大将军,会坚持让自家大门四通八达,难道他不怕财物丢失,安全受损吗?他为何说保命要紧呢?

郭子仪下达这个命令后,郭府可谓是门庭若市,官员、士兵、平民、商贩无不出入其门。事实上,他的这一行为并非无缘无故,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决策。

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成为了国家的头号功臣。他的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不仅功勋卓著,位极人臣,而且家族显赫,富贵绝顶。他活到了85岁高龄,妻妾成群,子孙满堂,其子婿皆为朝廷显官,部下也都是高官名臣。在唐朝乃至历朝历代,能够像郭子仪这样占尽世间所有好处的人,实属罕见。

然而,在那个权力斗争激烈,人心难测的时代,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险。他明白,功劳太大,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甚至可能因此丧命;或者,自己因为功劳而骄横跋扈,最终也会遭到灭顶之灾。在这一点上,郭子仪做得非常出色,他的处世智慧,甚至不逊色于他的赫赫战功。

那么,郭子仪是如何做到功高却不震主的呢?他的秘诀,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四个字:没有秘密。他深知,只有让自己的一切都透明化,才能消除皇帝的疑虑,赢得信任。而要做到这一点,他采取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做法——从不关家门。

晚年的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被皇帝尊称为“尚父”,荣宠已极。然而,他在家居住时,却总是传令:

府内的亲属和奴仆共有三千多人,所有各房各门,必须门窗洞开,无论是朝廷公卿大臣,还是市民商贩,均可自由出入,不得阻拦,甚至夫人卧室之内也是如此。

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大胆的。郭子仪的夫人早晨对镜梳妆,麾下将佐郎吏,就往往被召进去做些提水、送佩巾等杂事,与仆役没有什么差别。儿子们屡次劝谏,郭子仪却始终不为所动。

儿子们看到家中贵重物品日渐减少,不堪忍受,哭泣着劝道:“父亲,家里东西快被偷光了。您作为国家重臣,怎能让贵贱无别,随意出入我们的家门,甚至卧室?这成何体统?古代贤臣如伊尹、霍光,也未曾如此吧?”

面对儿子们的质疑,郭子仪却笑着回答道:“孩子们,你们还不够了解朝堂上的险恶。我拥有数百匹官马,上千名侍从,如果我把门户紧闭,不与外界沟通,一旦有人心生不满,指控我谋反不忠,那些猜疑和谗言很快就会变成致命的陷阱。”

他继续解释说:“我之所以让门户敞开,是为了显示我们家的清白和开放。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我和我的家人没有什么可隐藏的。这样一来,即使有谗言,皇帝和朝中的其他人也会因为我们的透明而不易相信那些无端的指控。”

郭子仪的这番话,无疑是他智慧的体现。他明白,如果自己高门深院,禁止闲人出入,使内外之情不得沟通,那么一旦有人心怀怨恨,诬告他有谋逆等不轨之行,朝中一些妒贤害能之徒,再来乘机罗织虚构,制成冤狱,那么他很可能就会遭罹灭族之祸。

然而,如今他四门洞开,坦荡无间,即使有人进谗言,皇上也不会轻易相信的。这种坦荡的做法,反而让他赢得了皇帝的信任,也让他的家族得以平安无事。

郭子仪的这种做法,虽然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府也渐渐归于平静。毕竟,逛个三五圈,大家也就腻了。该干嘛干嘛去,种田吃饭,谁有空总盯着别人家的院子呢?但自此之后,终郭子仪一世,这样的做法俨然成了家规。

郭子仪深知富贵之不易维持,故常谋求自身的安全和长久之道。他所采用的方法,不仅见证了奇效,更保障了子孙后代的安宁与平安,避免了无端的祸患。

相较于那些勇猛但缺乏策略,或聪明却不懂人情世故的将领,郭子仪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洞悉人心方面,显然更胜一筹。公元781年,建中二年的盛夏六月,郭子仪在长安家中安详辞世。

总结郭子仪一生的处世哲学,可归纳为四个字:谨慎、低调、宽容、坚忍。

正是这些看似平常但实则深刻的生活准则,支撑他在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上,始终保持不败之地。正如老子所言: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郭子仪的人生,正是对这种高深哲学的最佳诠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