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有时候,一场战争的转折点,不是因为一场大胜,而是因为有人不愿意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

说的是东晋末年那个叫司马休之的人。

他是宗室,是亲王,也是刘裕称帝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而他最后的败局,居然是从儿子在建康闹出人命开始的。

那时候的司马休之,正镇守着荆州。

荆州地位特殊。

东晋末代亲王司马休之,在战场上连斩刘裕四员大将,最后怎么输的

地处长江中游,是军事要地不说,还是通往巴蜀、北地、建康的重要枢纽。

能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不仅得有兵,还得有威望。

偏偏司马休之两样都有。

地方安稳,百姓信服,军队服从。

他在那儿待了两年,把荆州治得服服帖帖。

可这份政绩,反倒成了他的死穴。

东晋末代亲王司马休之,在战场上连斩刘裕四员大将,最后怎么输的

建康那边,刘裕早就盯上了他。

不是因为他干得不好,而是干得太好了。

那时候的刘裕,已经不是当年出身寒微的北府兵将军了。

他手里握着东晋最后的实权,朝中上下都听他的。

可他还不满足。

他要的是皇位。

东晋末代亲王司马休之,在战场上连斩刘裕四员大将,最后怎么输的

而司马休之呢?他是宗亲,是东晋血统的正统代表。

又有地方军权,又得人心。

最麻烦的是,他就在建康的上游——只要他起兵,顺江而下几天就能打到都城。

刘裕再想称帝,就得先过他这一关。

但刘裕没有急着动手。

他在等个机会。

东晋末代亲王司马休之,在战场上连斩刘裕四员大将,最后怎么输的

机会很快来了。

就在建康,司马休之的儿子司马文思出了事。

仗着父亲在荆州的势力,这小子在都城横行霸道,最后居然杀了朝廷的官员。

刘裕大怒,先把他抓了,又把他的狐朋狗友一并处死。

然后,他做了个看似“合理”的决定——把司马文思送去荆州,交给司马休之“自行处理”。

其实就是个试探。

如果司马休之亲手杀了儿子,那这事就只能暂时放下;可要是他不舍得下手,那刘裕就能顺理成章地清算他——以公报私仇、包庇凶犯的罪名。

结果呢?司马休之没动手。

他只是上表请求废掉儿子的谯王爵位,并写信跟刘裕道歉。

看似低头,实则保了儿子的命。

这一下算是彻底踩在了刘裕的底线上。

紧接着,刘裕动手了。

他先是秘密命人监视荆州,又下令抓捕司马休之留在建康的次子司马文宝和侄子司马文祖,随后赐死。

局势一下子紧张起来。

消息传到荆州,司马休之明白,保守已经没用。

他开始集结军队,准备自保。

那时候,朝廷上下对刘裕的专权早有怨言,一听说司马休之起兵,很多人都暗中支持,雍州刺史鲁宗之甚至公开响应。

战事爆发了。

一开始,刘裕这边并不顺利。

他派去的几路人马,分别是徐逵之、王允之、沈渊子、刘虔之,结果全都被打败,甚至被斩。

这是刘裕在战场上罕见的失利。

但刘裕毕竟是老将。

他很快亲自出征。

荆州有长江天险,正面强攻几乎不可能。

他没走正面,而是从一段几乎垂直的悬崖发起突袭。

那崖壁差不多九十度,几乎无法攀登。

刘裕派胡藩去爬,胡藩一听差点吓懵了,直接说爬不上去。

刘裕大怒,要斩他。

胡藩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带兵去爬。

他们用短刀在岩壁上凿洞,每个洞只能勉强放一个脚趾。

几十人就这样一点点往上爬。

夜里没月亮,手一滑就得摔死。

可他们撑住了,真就爬上去了。

等到第二天天亮,胡藩的人马从后方突袭荆州防线,司马休之的军队一下子乱了。

刘裕趁乱从正面发起攻击,一举攻破。

荆州失守。

司马休之带着家人逃往北方,先去了后秦,又想找北魏借兵。

姚兴当时还算客气,给他留了条命。

但不久后,刘裕攻破长安,后秦灭亡。

司马休之还没到北魏,就病死在途中。

死的时候,没人知道他在哪儿。

后来北魏追赠他征西大将军,谥号“始平声公”,算是给了个体面的收场。

可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在荆州久驻不走。

参考资料: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4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