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梓硕 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专业
印度目前在政策方面,对中国自费留学生百般刁难,几乎事实上断绝了中国人前往印度留学的途径。全印度目前能联系到的中国大陆留学生,只有个位数,没错,只有几个人。而就在当下,在华印度留学生规模则将近3万人。双方在这方面可以说完全不对等。
但这仅仅还是冰山一角,因为印度政府的手段,不仅仅是针对自费留学的学位生。在交换生的交换时长、名额、交换生的奖学金等方面,也都被打折扣了。
往往,所谓的9个月交换时长,在落地机场的时候就只剩了六个月了。
我这么跟您讲。
印度每个交换学年是从八月份开始,到来年四月底结束。
但去年的中国政府交换生是几月拿到签证呢?您猜猜。
十月。根本不早给。
各位观众如果有北外西外广外的,可以问问印地语专业今年去交换的同学,是不是好些还等着拿签证呢?
去年我在新德里英迪拉甘地机场一个一个接的。差不多十月中旬下旬这些学生才到,租完房子,办理完入学手续就十一月了,一直到来年四月底,中间只待了六个月。
本来也没几个月,印度政府还砍掉三分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每年都会公派一定数量的,主要是印地语专业的留学人员赴印度留学,属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与印度政府互换奖学金项目”,到今天已经有几十年了。
项目书里面写的是,两边每年互派25个交换生,我们这边申请的时候都是满额申请的,但这两年年年都派不够数。去年情况好点,过去了十几个,剩下的都被无理由拒了。
反过来讲,我国政府很欢迎对印度留学生来华交换。据我的了解,除了这个政府间项目以外,还有很多地方项目,高校项目,每年印度这边加起来大概能派五六十人去中国。名额上就不一样。
而且他们在中国的开支用度主要是来自于中国政府的奖学金。
这算不算合理,得看中国政府的公派交换生在印度留学的待遇。
中国学生在印度交换主要也用的中国政府的钱。
交换生每个月的奖学金加起来有两部分,一部分我国政府给,一部分印度政府给。
我国政府每月给的奖学金为820美元,约人民币5800元,印度政府每月给的奖学金18000卢比,约合人民币只有1500元。
然后呢,如果交换地点还是在新德里的话,那所指定的学校还一没有食堂二没有宿舍。
在新德里租房也不便宜。
附近的房租价格情况根据社区安全程度和装修情况来看,一个单间500~3000人民币不等。
去年派过去的交换生,基本上每月租金开销都两千多。
印度政府给的奖学金,连给这些弟弟妹妹们付房租都不够。
此外还有一些两国的国家级奖学金。
能拿印度政府国家级奖学金的中国学生,目前我知道的就1个。
能拿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学生代表们,如图所示。这也是差异。
和当年中美之间完全不一样。
当年美国政府给钱多,但是名额难抢。
中国政府这边奖学金少点,但美国学生申请来交换不是容易很多嘛。
中印之间就纯粹是天平单方面倾斜。
所以咱们说印度政府实在是太坏了。
又不给名额,又不给钱,甚至时间上,说好了学习九个月,都要给你卡成六个月。
小李跟您讲的还只是留学方面的,在商贸,外交层面上比这更狠的手段多了去了。
咱们之前的视频也拆解过一些。
要我说,这就是“印度对华全方位立体防卫系统”。
在全世界各国对华外交当中都是蝎子粑粑独一份。
咱就是不写文章做什么政策分析,光是当个故事给您一讲都挺有意思。
再说说我自己,当年能过去留学也是个奇迹。
我一不是过去短期交换的,二还是个学国际关系的。
而且签证还是隔了五个月零十二天才发给我,等我到学校报到的时候,同班同学都准备期末考试了,学校办公室的人上来就劝我回国。
最后花了一个月找关系请大佬帮忙才入学上课。
这个红利一直吃到今天。
回国以后,我还被国内一些高校邀请过去给同学们讲课。
比如我曾经提到的某985研究印度教育的。
讲课的时候,我在上面掰扯,底下同学还管我喊老师。
我就问您是那一届的呀,研二研三博一博二,一寻思,那咱不都是00年左右的同龄人嘛,上下差个两岁,我不是老师。
我同岁的本科同学们,一直读书到今天也才博一博二。
然后他们就很惊讶地说:“原来你是00年的啊”。
这个就让我每次都能爽到。
不过,这个红利吃的也是让我有点郁闷。
不知道还要多久才会再有哪怕一个学生过去研究印度外交。
小李自认为是水平很低,也就比入门级别稍强点的印度初学者。
结果每次去讲课,预先定好的是讲两个小时,大概率都是从车里,讲到课堂上,再到餐桌上。
我实在也不是谦虚,我一个印度的留学生怎么就到了国内顶尖高校呢。
其实是大伙儿要么是没去过印度,要么是很多年没去过印度了。
几乎听什么都新鲜。
从2020到2025,五年,都断了半代人了,无论是国内的老牌南亚研究高校,还是其他高校新孵化出来的南亚方向的研究所,加起来也没送多少人到印度学习考察。
而且过去的绝大部分是语言学科。
在尤其重视田野调查的社科领域,南亚区域国别研究方向的极少。
去年在印度研究社会科学的中国留学生数量,能和在印度学习航空航天发动机专业的打个平手,都是“1”。
包括在过去的这两年里,到过印度的政府公派交换的印地语专业留学生,有转专业的,有在国内深造的,有去外贸公司的,混的最好的一位升学去哈佛神学院了,似乎也没有孵化出来社科\区域国别研究的方向。
不管您有多讨厌印度,再小看当下我国对印研究的需求,现在的这个规模总归是很不够的。
这也是今天小李想要介绍“中国学生不可能入学”定理(详情见另一文章);“印度对华全方位立体防卫系统”的用意所在。
自媒体做了两年了。以前我发类似的文章内容,都会在结尾附带一句欢迎申请留学印度之类的话,印度留学的稀缺性很大,而且还是有强需求的稀缺性~
但经过我过去两年的折腾,连宣传再辅助申报,总共加起来也没两个人想申请。
更别说申请了也大概率去不了。
现在我也是彻底服了。
印度政府再卡个几年签证的话,就差不多算是卡了一代人。
大小也算是个事。
希望今年申请去印度留学\调研的同志们顺利吧。
也希望他们去了以后还愿意扎根深挖这个行业。
最后,用名著的段落调侃一下
如来:“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
——《西游记》第八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