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世长辞,作为前霸权国家的国家元首,享年96岁的伊丽莎白见证了英帝国从辉煌走向没落。

不过,伊丽莎白女王去世余波未平,全世界范围内还掀起了另一波针对英国的浪潮——文物。

在外网上,印度网友的讨论尤其激烈,要求英国归还被盗文物,其中最受印度人关注的当属名钻“光明之山”,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名钻,长期为印度王室所持有,后来被东印度公司抢夺献给维多利亚女王,此后便镶嵌在了英国国王的王冠之上。

“光明之山”

紧随印度人的步伐,南非网友也要求英国归还原属于他们的“非洲之星”。

当时外网上关于归还文物的讨论上,总体还局限于镶嵌在英国国王华服、王冠、权杖之上的珠宝首饰,不过一年之后事情又有了新的走向。

2023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官网公布英博馆藏失窃多达2000余件,此事直接引爆了国际舆论。

虽然馆方声称正在紧锣密鼓地追回被盗文物,但实际上想要全部追回非常困难。

据悉,大英博物馆是全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博物馆,核心建筑占地约计五万六千平方米。

从其巨大的规模可以对英国人掠夺的文物之多窥视一二,其馆藏多至800多万件,故宫博物院一共也才180余万件文物。

此外,为了保证游客有充足的浏览空间,英国近99%的馆藏都是不公开展出的。

而不展出的文物平日里都堆在库房当中,英国人甚至不愿多花一份心思给它们编号归纳,建立便于管理的文物系统,如此一来,估计馆方自己都不知道拢共有哪些文物丢失,何谈追回?

鉴于英博的馆藏几乎都是英国人在新航路时代满世界掠夺而来,馆藏被盗会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发酵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毕竟其中不乏各国的“国之重宝”,不然英博也不会被各国民众称之为“赃物博物馆”。

对于英国人来说,这些文物本就不是他们的,骂归骂,实际上还是丢了也就算了,真正心痛的只会是众多文物的原籍国,包括中国在内,事发后都强烈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流亡海外的文物。

当时英国媒体还扒出大英博物馆失窃的罗马文物被以40英镑(约合人民币300元)的价格挂在了ebay(可简单理解为“闲鱼”)上,而这件文物实际价值高达5万磅(约合人民币45.8万)。

而如此之多的馆藏失窃,也被《泰晤士报》痛批为“国家耻辱”。

这也说明正是博物馆监守自盗才导致如此多文物丢失,事情曝出没过几天,大英博物馆的正副馆长“落荒而逃”,这样的行为,不仅导致博物馆在追回文物的关键时刻“群龙无首”,也暴露了他们惧怕责任的丑陋。

在ebay上出售的被盗罗马文物

虽然去年2000多件藏品被盗是英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失窃事件,但这样的事件绝非偶然,而是每过几年就会发生的“经常”。

更令人心痛的是,英博不仅不对非展出文物进行妥善保护,甚至连许多公开展览的文物都未得到有效保护,尤其是雕像等比较笨重的文物,也许英博馆方认为其不可能被游客“顺走”,所以几乎没有做隔离措施,经年累月之下,已经被来往游客摸出了“包浆”。

而这些公开展览的文物,更是该馆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无不是国之重宝。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自1840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大约有1000多万件文物被西方列强以各种名目掠夺,流失海外,其中仅大英博物馆公开展览的精品文物就多达2.3万余件,加上存在库房里的文物,总数可达20万件。

大英博物馆官网上展示的部分“中国主题”馆藏截图

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馆藏,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艺术品类别,且文物之多,其背后文化、研究价值之大,罄竹难书。

每每念及这些流失海外的国宝,无不令我们心痛,在中文互联网上有一个说法,叫“没有一个中国人,能从大英博物馆内笑着走出来”。

而英博多年以来一直以他人“赠予”、购买(低价)等名义将掠夺来的文物“合法化”地留在英国,不肯物归原主。

我们知道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的确难以“踏上归途”,也让中国人民难以释怀,但呼吁之声是永远不可中断。

中华文明的今日是华夏子民几千年以来的心血共铸而成,文物也是我们的智慧与劳动结晶之一,研究文物是为了铭记我们的历史,追回文物则是为了传承我们的文明。

要知道,在历史学界,不乏有学者为了研究中国古史前往日本、英国等国家向他们“借”中国文物以做研究,其中又以掠夺中国古籍数量最多的日本为最。

中国人研究自己的历史,还要跑去别国借自己的文物,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希望有朝一日,深受中国人民挂念的“海外文物们”都能够回归祖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