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给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据此推断秦始皇对待儒生的极端态度。

实际上,秦始皇没有焚毁所有的儒家典籍和无故坑杀大批儒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因此理清焚书坑儒的具体情况,对揭示秦始皇时代的儒生群体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秦始皇到底做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这样做?

焚书

焚书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

“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保留秦国史书、博士藏书与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烧尽六国史书及民间所藏《诗》《书》及诸 子百家之书,不烧黥为城旦。

言《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学习方式规定为以吏为师,内容规定为法令。从中知晓秦始皇焚书焚的是六国史书和民间的《诗》《书》及诸子百家之书。

没有将所有《诗》《书》诸子百家之书全部焚毁,保留了官方收藏。六国史书和诸子百家并非儒生专属,这说明焚书不是特别针对儒生。

而是秦始皇对所有不符合统治标准的历史记载和学说思想进行统一的文化专制措施。

在处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私自藏书黥为城旦,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后者的惩罚措施远在私藏禁书之上。

由此可见,最迫切的并不是焚书,而是禁止人们借诗书之口以古非今。焚书之事起于周青臣赞同郡县制和博士淳于越建议分封制,引发“师古”还是“师今”的讨论。

淳于越认为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就此下议,“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李斯之言围绕师古和师今展开,明确提出天下统一之后当师今而禁私学,避免君轻臣重的局面。

李斯没有争论制度的优劣,而是从学术思想的角度分析如何避免陷入春秋战国分裂的局面,批判儒生师古非今。

这番分析和建议,秦始皇作为封建帝王自然深表认可,由此造成了焚书事件。焚书表面是儒法政争引起的,而对秦始皇焚书的实质则有多种说法。

第一是秦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化,第二是秦始皇推行的专制主义高压政策。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师今’与‘师古’之争,都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政治斗争的借口,并不是焚书坑儒的真正原因。

晁福林透过现象分析了本质,但这样的结论似乎苍白笼统了一些。不论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还是高压专制政策都离不开法家的影子。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都在推动着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的进程,统一之后不论是治理疆域还是人口都急剧上升,对统治者继续推行何种治国之道提出了新的考验。

由于秦国的历史惯性和秦始皇是法家思想者等因素,秦始皇最终选择了法家,焚书坑儒则是选择了法家的结果。

法家思想就是要求全国统一的,在焚书前的其他统一措施如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之类, 都可以看作统一思想的前奏,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最能影响世道人心的思想就不可能放任自流。

所以,秦始皇在法家实质其实就是秦统一天下的历史延续。

坑儒

坑儒事件在焚书的后一年。“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

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更多儒生被发配戍边。坑儒的直接原因是卢生逃亡。卢生为始皇求药未得,请始皇治天下要恬淡。

后始皇居深宫中,一日见丞相至居所,认为身边人泄露行踪,尽杀之。此事刺激了卢生,一方面卢生不满“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专制 。一方面世间本无仙药,事情败露,二人难有好下场,故此逃去。

秦始皇得知后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 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此处秦始皇自表的坑儒原因有诸生逃去、徐福耗资巨万未能求药,更有卢生被秦始皇尊赐却依旧逃亡乱言,示天下秦始皇之无德。

焚书坑儒一前一后,在短暂的两年内接连发生,要说没有关系似乎不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焚书坑儒并不是秦代政府预定的计划之执行,而是逐渐演进出来的。

首先,秦始皇在坑儒时提到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指的正是发生在前一年的焚书。“不中用者 ”是指对于秦始皇统治没有用甚至是有麻烦的书。

焚书后的秦始皇以为可以太平无事了,但没想到还是有人诽谤于上,妖言于下,干扰统治,于是就有了更为严厉的坑儒。

结语

从以上就可以认为焚书和坑儒之间的关系是承接继续的。其次,秦始皇焚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禁儒生以古非今,不让他们引用诗书非议当世之事。

而坑儒中被坑的重点对象就是以古非今,以言乱民的儒生。至少从春秋末年起 ,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在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就开始引经据典,以增强说服力。

所以秦始皇焚书和坑儒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不许儒生胡乱议论国政、引导社会舆论,其本质依然是统一全国的思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