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个村里,女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被家里人嫁出去来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很少有女人会剩下。
然而现代社会,自从女人也可以读书上学,还能进入职场打拼之后,越来越多的女人选择将不婚贯彻到底。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剩女群体”越来越壮大。
尤其是以“文明开放”为特征的上海,更是剩女们心仪的定居地。
根据最新的《上海人口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常住的未婚女性达到了209万人,相较于十年前增长了78.3%。
而25-34岁年龄段的未婚率为41.2%,35-49岁则为11.6%。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是30.2岁。
这就引发了很多人的好奇,如此之多的“剩女”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有网友说,“剩女”都是眼光太挑了,谁也看不上。
也有网友说,但凡剩下来的人,多少都会有一点问题,绝对不是结婚的好人选。
那么,剩下来的女人都是些什么人呢?看完你就明白了。
身份认同:不愿成为“传统妻子”的女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婚姻模式完全持反叛态度。
在过去,“贤妻良母”是个夸女人的好词。但现在如果你用“贤惠”夸一个女人,绝大多数都会生气地扭头就走。
这是因为,现实告诉女人如果走上“贤妻良母”的道路,不仅要赚钱养家,还要伺候一家老小,甚至还要承受来自丈夫的暴力。
在某乎上,有个高赞回答一针见血地指出,男人愿意结婚,是因为觉得自己的父亲过得不错。
而女人不愿意结婚,是因为心里觉得,自己的母亲过得并不好。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身份认同”,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所应该归属的群体的理解,并伴随着心理体验和行为模式的一种过程。
身份认同包含三个层面,分别是认知、情感和行为。
在过去,由于社会制度和观念的原因,女人遵从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这种观念延续至今,进化出“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即女人人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照顾好家庭,做个贤妻良母。
然而,对于现在的部分女性而言,她们并不认同传统妻子的“身份”特征。
为了不委屈自己,这类女人主动选择了单身,没有结婚的意愿。
期待过高:沉浸于幻想的女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女人本来有结婚的打算,但因为年轻时谁也看不上,于是就被剩了下来。
在婚恋市场上流传着一个潜规则,那就是“女不下嫁”。
再加上言情类小说、电视剧的影响,部分女人的择偶目标是不切实际的高。
不仅如此,由于这类女人坚信两性交往的潜规则是男追女。因此,尽管择偶目标特别高,但也从来不愿意主动。
她们在等一个“高富帅”无条件地爱自己,包容自己的所有缺点和脾气。
然而,这样不切实际的择偶目标必定会让这类女人被剩下,因为她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潜规则——价值交换。
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曾提出“价值交换理论”,揭示出人际关系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价值交换。
在每段关系中,个体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衡量“投入”与“回报”的比例。
这种“投入”与“回报”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情绪、精神的价值。
当“投入”与“回报”失衡时,这段关系就会破裂。
而且,每个人天然地喜欢与能提升自己价值的人在一起,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慕强”。
这就导致,现实中的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与自己是同一层级的人在一起,也就是“平嫁”。
在部分影视作品的影响下,部分女人总是在追求一个满分伴侣。
事实却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完美的人,婚姻的本质在于两个不完美的人去经营一段无限趋近完美的关系。
如果一味地去寻找一个完美的伴侣,那么就很难去进入一段婚姻之中。
总而言之,如今的剩女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愿成为一个“贤妻良母”,主动选择了单身;另一类则是眼光太高,最终被剩下。
对于越来越多的“剩女群体”,读者朋友有何看法呢?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