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认为火化并不是一种很好的墓葬仪式,古代火化的人往往是生前做了坏事,死后才会被“火化”。很多朝代有一种酷刑就是关于火化的,叫做“挫骨扬灰”,意味着连死去都不能安详。 因此在古人心里,死者一定要躺在棺材里才能安详地离开世间,同时也是来自子孙对于祖先最崇高的敬意。所以,墓葬文化是传承上千年的东西,直至今日还有人深信不疑。 尤其是对于王孙贵族之类的,他们对于丧葬文化格外重视。但就是这样封建而又迷信的思想,在古人眼中,却成为了不容亵渎的神圣存在。而民间俗语又很好的解释了这些文化俗语。比如说接下来我们要说的这句:“冬天上坟带一宝,子孙多福财气到”,句中的“一宝”指的到底是什么宝贝它又能给子孙带来什么样的福气?

墓葬活动作为古代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之一,在古代社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古人相信死后有灵魂存在,地下死者也是“有知”的。在中国历史上,土葬最为广泛,半数以上的人都用土葬,包括历代帝王将相。这是非常复杂的葬礼方式。 可能是土地孕育了人类,给了人类生命,所以人们喜欢用这种方式回归大地,回归自然。常言道“落叶归根”,表达的就是这种方式吧!而墓葬活动在人类历史变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接下来我们说的“一宝”就是跟祭祀中的土葬相关。

所谓的“一宝”其实就是“孝衣”。我们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而祭祀的时间也随着人类的发展逐渐定型,大家开始规定祭祀的时间,比如说清明节。在这个节日,大家都会一同上坟或者去祠堂慰问自己的祖先。如果碰上了祖先的忌日,还会单独前去探望。 而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拿了“孝衣”,其实是对先人的一种尊敬和怀念。看到这里,我相信肯定有人会怀疑,孝衣难道不是亲人逝世当天,世人穿的衣服吗?难不成每年祭祀的时候都要穿“孝衣”吗?为什么现代人祭祀的时候反而是便衣呢?

其实不然。我们之所以选择有人逝世的时候选择穿白衣,为先人祭奠,是因为白色在我国古代是素静的标识。先人离世时,亲人往往不想打扰他们,所以选择了这个最素的颜色,也表示着自己对亲人的虔诚之心。 因此,在冬日上坟的时候,如果一身白衣,就能得到先祖的庇佑,祖先能够保佑世人子孙旺盛,福禄双至。对于这句话古人们是深信不疑的,尤其是当时非常重视守孝这个文化概念,甚至还有孩子为父母守孝三年不吃荤的做法。

就连在现代,老人们常说,如果新婚夫妇想要办婚礼,倘若遇上直系亲属离世,那么婚礼不是延后就是取消,如果硬要办婚礼,这对夫妇的婚姻不会长久,这是世人对逝者的尊重和敬意。 以上的内容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丝封建的想法,那我们舍本求源,“子孙多福”真的有道理吗?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祭祀及其认真的人,称得上是一个大孝子。而心存孝心的人,他的事业也不会差到哪去的。

古时候,很多朝代会通过孝顺父母的程度来决定他得多大的官职。可见通过孝顺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不完全是封建落后思想。 由于父亲的种种行为必会影响到自己的妻子,儿子和孙子,如果父亲孝顺,孩子一般也会孝顺。一代一代,长此以往,这个家族的福气和财气多也是必然的。 因此可见通过孝顺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不完全是封建落后思想。但是这个结果更像是一个必然,而不是偶然。所以并不是“一宝”带来了福气,而是这个家族氛围良好,他们为自己积攒了福气和财气。

无论是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不忘初心,孝顺父母,因为只有你的孝心被上天看到了,他才能赐给你机会,给予你能力,让你拥有势不可挡的力量和运气。父母创造了我们,并抚养我们长大成人,孝顺他们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扫墓的方式也有所改变,一部分人不太会选择烧纸钱,污染环境不说,也只是求一个心理上的安慰。现在的扫墓,往往是带着鲜花或者食物。大家只是想过好现在的生活,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将一生的富贵寄托在祖先身上。这也表明着人类思想的跳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反观现在,还真没有几个人在扫墓的时候,专门穿着白衣。人们在祭祀的时候也不会再说些什么,反而成了一种形式主义,或许还是有少数人仍在坚持最原始的扫墓方式吧!穿白衣,与祖先叙话。 不知道这是人们摒弃不良习俗的开端,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忘。但是小编想说,时代终归是在发展的,人类也始终在进步。我们不可能停滞不前,而是要学会改变生活。穿什么样的衣服颜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用心。衣服的颜色并不能代表我们的感情,只有我们内心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好的习俗,我们要传承下来,对不好的、不现实的习俗,我们不应该一味地遵从,而是应该合理运用。有一句话说得好“尽人事听天命”,比起古人,他们把自己一生的富贵寄托在祖先身上,我们作为现代人,不应该重蹈覆辙。 时代的绳索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上,你这一生怎么过将由你自己创造,一个人的一生不会拘束于先人的赐福。你能创造多大的价值,你就能享受多大的财富。因为我们始终要相信,人定胜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