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麦麦

成本三毛多,转手就能卖十块。

大家可能不知道,售价9.9的“廉价无害”手机壳,致癌率实则高达80%!

近期,央视曝光的一个“新毒物”让网友瞬间炸锅。

9.9包邮的“手机壳”年售百万,不少人天天换着用,以为“无害”,实则是铅含量超标30倍的“健康隐形杀手”!

长期接触可能导致肾功能严重损伤,甚至影响正常生育,乃至下一代。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经过试验得到的铁证!

这些看起来没啥大事的“小配件”,实则比你想象的要可怕得多...

一、央视曝光“新毒物”

不知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网购图便宜买了个花里胡哨、还9.9包邮的手机壳,拆开包装瞬间扑来一股刺鼻的塑料味儿。

当时还不以为是,觉得“这么便宜还要什么自行车”?

殊不知,这些看似无害、性价比高的手机壳,实则是健康的“潜在杀手”。

去年年底,浙江一小伙换手机壳后身体频频“报警”,不是胳膊痒就是头晕。

当时还以为是作息不好、压力太大,一检查才发现肾功能出现了问题。

而“罪魁祸首”,正是手中看似不起眼的手机壳。

7月13日,一个“9.9包邮手机壳铅含量或超标30倍”的相关词条瞬间冲上热搜。

据央视报道,这些低价手机壳会释放有害物质,健康风险远超大家想象。

此新闻一出,立马引起了网友广泛地关注与热议。

网友纷纷留言说道“怪不得刚拆封手机壳总有一股刺鼻的味道,用久了连手机都沾上了怪味”!

“手机用久了发热,刺鼻味道就会更明显”

消费者对劣质手机壳的吐槽并非个例,尤其是爆出“9.9手机壳有毒”的新闻后,吐槽声更是不绝于耳。

一些商家为了冲所谓的“销量”,用着廉价有害的“医疗废料”,摇身一变成了花里胡哨的手机壳。

卡通图案、带钻的、毛茸茸的等等,看得人眼花缭乱,忍不住就想下单。

最关键的是,价格也超级便宜,有些甚至几块钱就能包邮到家。

消费者根本没想太多,反而觉得自己薅羊毛,捡到了大便宜。

但谁能想到,这看似便宜、好看的手机壳,竟暗藏着这么大的“健康风险”!

那么,9.9包邮手机壳的“毒”究竟从何而来呢?

二、9.9手机壳的“毒”从何而来?

一个塑料壳子,成本几毛钱,可摇身一变就成了几十、上百的手机壳。

一年卖出百万个,深受当下年轻人喜爱,甚至囤了很多每天换着用。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看似美观、便宜的手机壳,实则无时无刻不在释放有害物质。

小作坊用回收的医疗废料造手机壳,已经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有些无良老板更是直言“正规原料一吨上万块,掺废弃塑料能省三分之二的成本”!

为了把成本压到最低,所以就会选择一些工业、医疗废料作为原材料。

而这些废料主要来自输液管、电子垃圾,甚至是带着未知病原体的医疗废料。

为了让手机壳看起来更美观,商家还会添加廉价工业燃料。

去年,浙江监管局随机抽查了市面上最火的20款手机壳,结果无一例外,手机壳里的铅含量直接高出国家标准30倍。

除了铅含量超标之外,这些手机壳里还有甲醛、苯系物,甚至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这哪里是手机壳,完全是个行走的“毒物”!

长时间使用有毒的手机壳,对身体的伤害将是不可逆的。

要知道,铅一旦进入人体,长时间不仅会损伤细胞、破坏骨头,还会引发肾功能衰竭。

更别说孩子了,长期使用有毒手机壳,不仅影响正常发育还会直接影响智力!

至于其他有毒物质,更是直接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

例如邻苯二甲酸酯,就是典型的环境激素干扰物,严重侵害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不仅会引起儿童发育异常、性早熟,就连生殖系统发育都会受到影响。

还有多环芳烃,这类物质是强烈的致癌物,长时间在身体里堆积,就容易增加患癌的风险。

目前,手机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走哪都是机不离手。

普通人日均触碰手机超2600次,手心出汗时毛孔张开、有毒物质直接渗入到人的身体里。

特别是手机发烫时,能直接闻到一股塑胶、化学味儿。

据研究数据显示,边玩手机边吃饭的人,尿液中塑化剂代谢物浓度是常人的3倍。

间接污染更是防不胜防,摸过手机壳吃东西,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直接进入消化道。

这个时候,你还觉得手机壳只是美观、样式多的小玩具吗?

三、行业乱象、三招避开“毒壳”

手机壳生产几乎是零门槛,只要有模具就能开工,标准的“三无”(无资质、无检测、无标准)

一些不良厂家为了压低成本,普遍使用废弃原材料,但却对外谎称这是“环保材料”。

在包装上打着“无毒无害”的幌子,明目张胆地售卖。

可能很多人觉得手机壳不过是个“外罩”,并没有什么健康风险。

殊不知正是这种低估风险的想法,导致有毒物质正在一步步侵蚀我们的身体。

尤其是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更要格外注意,尽量避免使用有毒手机壳。

既然9.9包邮手机壳不安全,那我买大牌手机壳总行了吧?

实则很多商家只顾“走量”,至于手机壳的原料根本就没法保证。

谁都不想花大几十、几百,去买一个“毒壳子”。

但事实就是不光小作坊出问题,就连一些大牌、官方旗舰店的手机壳都能“塌房”。

5月份,深圳消委会检测了28个主营品牌的手机壳,其中水钻闪粉壳,铅超标高达1550倍。

看起来blingbling的手机壳,实则漂亮的外观下却暗藏健康隐患。

即便是一些大牌手机壳、价格再贵,也不能保证它的质量能达标。

所以手机壳变成“毒物”并非是个别小作坊造成的,而是整个行业乱象。

说白了,还是这个行业的门槛太低。

有模具、有地方、有“废料”,就能开始生产,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根本找不到源头。

几毛钱的成本,标价9.9包邮照样赚钱。

不少年轻人,看到好看的手机壳就想买,一年光手机壳就能花上百块。

工厂正是看中了这点,巴不得消费者不停地换,这样他们才有利可图。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相关监管部门也正式发话了,要加强对手机壳生产销售的监管。

否则,市面上的“三无产品”只会越来越多,百姓的健康根本得不到保障。

至于手机壳究竟要怎么挑选呢?三招教你避开“毒壳”。

主要步骤就是:一闻二捏三看。

闻有没有刺鼻气味、手感黏腻的不要选、边缘毛刺多、做工粗糙的不要选、按键卡顿的也不要选。

相比较之下,液态硅胶和TPU材质的相对安全一点。

虽然也有味道,但通风晾一会儿就能消散。

结尾:

不得不说,老百姓实在是太难了。

从吃、穿、用,每一个环节都有暴雷。

不知何时,保命线竟成了利润的底线?直到出事、塌房,才开始正式问题的严重性。

说到底,便宜不是原罪,贪心才是灾难的源头。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在评论区聊聊吧!

信息源: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