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奉劝所有人中国人,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说出了事实。
扎哈罗娃的那句“日本是全世界唯一不完全承认二战结果的国家”,一出来,场面立刻变了味。
这不是历史回顾,是现实敲钟,她不只是回击岩屋毅对南千岛群岛的挑衅,而是在提醒所有还愿意相信“和平演变”的国家:日本,不仅没认账,还在谋划着账本重写。
她提到,如果美国真把核武器部署到日本,那就不是争议升级,而是彻底摧毁亚太地区稳定,这话可不是吓唬人。
从战略层面看,美国跟日本这几年的动作越来越密,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反咬一口,全看谁先踩错一步,俄方这时候提前亮底牌,就是怕到时候没人有准备。
眼下日本正忙着扩军,军费涨得飞快,海陆空装备一轮一轮更新,速度让人觉得像在备战,他们说是“应对外部威胁”,但你看看实际行动,不是在朝中国海域晃悠,就是跟美国勾肩搭背出现在南海台海这些关键点,嘴上喊着自由航行,背后全是算盘。
再联想到扎哈罗娃提核武器这茬,味道就更不对了,如果说历史争议还停留在文化和政治层面,那军事部署就是直接往现实里加压。
俄罗斯显然不想看到自己东边多出一块动荡区域,她这番话,其实也打给中方听的,美日在亚太连番下棋,下一步恐怕不只是口头刺激,而是动真格的调兵遣将了。
有人可能会觉得,历史就是历史,讲来讲去无非就是争口气,但问题是,日本讲的那套历史,背后藏着的是对现实格局的重新塑造。
岩屋毅说苏联1945年对日宣战“不正当”,看上去像是个学术争议,实际上是彻底否定《雅尔塔协定》和战后秩序的逻辑起点。
俄罗斯立刻跳出来反击,是因为他们看得清楚,这不是翻旧账,是给未来铺路,你要是承认日本当年没输,那战后那块儿地就有得争,你要是默认苏联动武是错的,那南千岛群岛说不定哪天就得从地图上重新划回去。
中国这些年一直坚持纪念抗战、普及历史,不光是为了教育后代,更是为了守住国家底线,但问题在于,咱们说的多,对外传播少。
很多外国人只知道“南京事件”,根本不清楚那是30万人丧命的大屠杀,再加上有些抗战剧拍得跟神仙打架似的,不了解背景的人很难信服,这种情况下,日本那边包装过的历史版本,反而更容易让外国人接受。
反观俄罗斯,他们这次借着南千岛群岛的争议,狠狠地把日本历史问题挂到国际话语平台上去,一手打领土,一手打记忆。
这一步,其实也等于在提醒世界:谁要敢动战后秩序的基石,俄罗斯第一个不同意,这种战略姿态,说白了就是用历史去干预现实,日本想借修史来洗白自己,俄罗斯就用真相堵死他们翻案的后门。
现在这个局面,已经不是日本想不想承认历史的问题,而是它借“历史模糊”来铺设现实扩张的路径,你去看钓鱼岛的海域,日本的巡逻船已经成了常客,还在试图把这片区域纳入“美日安保条约”,这不是单纯保岛,是在设局,目的很简单,一旦发生摩擦,美国必须出面撑腰。
再看台湾问题,日本高层不止一次放话,说什么“不能坐视中国改变现状”,这话听起来好像义正辞严,实则是给挑衅预留空间。
他们和美国互动频繁,把台海当作牵制中国的前沿阵地,台岛成了棋子,目的却在远方。
说到底,日本这些年敢这么横,背后靠的不是本国军力,而是对历史叙事的操控和与美国的战略捆绑,他们嘴上说和平宪法不变,手底下却加快军事现代化,还频繁介入地区热点,这种表里不一的手法,就和他们改教科书如出一辙。
而扎哈罗娃为什么此时发出强硬警告?她心里有数,俄中正面对的是同一个战略对手,同一个叙事操控者,中方讲“历史是用来警醒的”,俄方则用“历史是合法性的根基”来对抗西方话语,两者一碰,就能形成合力。
这也是为何在抗战纪念日前夕,俄罗斯发言人罕见连发三击,既驳日本、又驳美国、还顺带点名西方国家对历史选择性记忆的双标。
对中方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立场重合,更是一次战略配合信号,历史不是私事,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
别小看南千岛群岛这几个岛的争议,它象征着日本想“拔掉战败者身份”的尝试,在战后国际秩序里,这些岛被写进了雅尔塔协定,等于是在世界法律框架下“钉死”的。
但现在,日本不但说这岛是它的,还翻出苏联1945年出兵“不合法”这张老账,明摆着就是想逆推整场二战结局。
俄罗斯的回应很明确:谈判没意义,和平条约没必要,这不是赌气,而是战略防御。
俄方已经关闭了与日本的和平谈判通道,并终止多项经贸、签证、岛上联合开发协定,意思就是,你连历史都不承认,还想拿现实谈条件?没门。
这种态度,其实对中国也有启发。咱们在钓鱼岛问题上,一直是“主权在我,搁置争议”,但对方可没闲着,一边否认历史责任,一边蚕食现实控制,久而久之,国际舆论就会模糊焦点,只看到谁在“制造冲突”,看不到谁在“消耗秩序”。
(信息来源:参考信息---扎哈罗娃批日本“拒绝完全承认二战结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