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冬,关羽丢失荆州,兵败身亡于麦城,本来跨有荆益的刘备集团实力大损。针对孙权偷袭荆州的行为,刘备忍耐了数月之久,终于在公元221年7月,从汉中之战过后修养了近一年多的时间,刘备终于下定决心要兴兵伐吴,我们从《云别传》和《秦宓传》可知,当时朝野上下反对伐吴者居多,其中尤以秦宓、赵云和诸葛亮反对最为激烈,秦宓更是被“坐下狱幽闭”,演义里诸葛亮说:“吾苦谏数次,只是不听”,刘备出征临行前诸葛亮再次谏阻;赵云更是因力谏不可伐吴,刘备伐吴没有带上赵云,而是将他留守江州。

然而事实上这只是演义中的说法,正史中并没有诸葛亮明确反对刘备伐吴的记载,《诸葛亮传》和《先主传》都未提到,反倒是《云别传》里明确记载了赵云的劝阻之言,由此可见正史中诸葛亮对刘备伐吴虽然不支持,也不像赵云那么激烈反对。那么刘备伐吴,赵云反对最为激烈,为何诸葛亮却有所保留?原因有三,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刘备兵败后,诸葛亮曾感叹若法孝直在,则能阻止刘备伐吴,就算兴兵伐吴,必定不会败得那么惨,虽然是事后之言,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诸葛亮不倾向于伐吴的,毕竟这跟他“外结好孙权”的理念是相悖的,但是他显然也没有全力的反对,或许他知道就算他反对,也未必能制止刘备东征。而且是他孙权先破坏联盟,而不是刘备一方,另外,东征不一定就会失败,伐吴可能不是上策,但面对当时的局面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做法。

第二、要实现《隆中对》的两路出兵进攻中原,荆州是不可缺失的。天下有变之时荆州和益州同时出兵可以说是刘备集团的国策,现在荆州丢失对蜀汉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虽然庞统早先就劝说过刘备就应该放弃荆州,但刘备并没有做出放弃荆州的表态。

刘备想要成就大业荆州绝对不容有失,从荆州出兵比从汉中出兵对曹魏的威胁要大得多。我们从后面诸葛亮六次北伐可以看出,光从秦川出兵运送军需粮草就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失去荆州无疑增加了日后伐魏的难度系数,所以诸葛亮对刘备伐吴从战略层面上来说不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 第三、诸葛亮为了稳定大局,选择了隐忍不发。孙刘联盟已经不复存在,双方迟早必有一战,参加过汉中之战的将士很多是刘备从荆州带过来的,现在荆州被夺,家人都在敌人孙权那儿,打回去是很多荆州将士的心声。何况刘备伐吴决心很大,可以说谁的话都不听,与其和刘备对着干,倒不如在后勤保障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援,这可能也是诸葛亮隐忍不发的原因之一。 总结:刘备伐吴失利,不是败在是否伐吴的政治定位,而是在后来的军事行动中犯了一些不可估量的错误,被陆逊抓住了战机。在看待刘备伐吴的问题上,赵云反对最激烈,是站在政治上的道义方面,诸葛亮保留意见的态度典型地反映出蜀汉决策层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