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商纣王实在是一个“昏君”、“暴君”的标准模板。纵观史书上的记载,商纣王骄奢淫逸、残害忠良、不恤民力、统治残暴,基本属于是一点“拟人”的事都不干。 而纣王这一通作死下来,自然就引发了“武王伐纣”,身死国灭,但是,如果我们捋一捋武王伐纣的时间轴,就会发现,武王从起兵到灭掉商朝,前后竟然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实在是一个闪电般的速度,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对此,想必不少人会表示,这肯定是因为商纣王的统治昏庸残暴,所以大家一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但随着这几年来对于史料的重新解读,不少人开始给纣王翻起了案,觉得纣王未见得有多么昏庸残暴。那他们的依据又是什么呢?既然纣王不昏庸,他为什么最后会败亡得这么快呢?

公元前1046年二月,周武王伐纣的部队到达了商朝首都朝歌南部的牧野。这里是个广阔的大平原,如果踏过此地,通往朝歌之路将畅通无阻。 但纣王并不会坐以待毙,这块一马平川的土地,对于他来说,也是最为合适的决战场地。 根据记载,商纣王亲自担任了牧野之战的指挥官,并组织了70万的大军,史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相比之下,周武王只有三百五十乘战车,而且远道而来,就撞上了严阵以待的商军,这一仗可谓凶多吉少。

但是周武王并没有退缩,他在牧野就地举行了盛大的誓师仪式。只见周武王左手持钺,右手执旗,在阵前历数纣王的罪恶。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列出商纣王的第一大罪状,就是“惟妇言是用”,只听妇人的话。说到这个,估计不少人就会点头了,这说的不就是苏妲己嘛!

如果要找一个在后世史书中没有任何正面评价的女人,苏妲己绝对榜上有名。毕竟后世有很多史书对纣王的评价其实还行,夸他征讨四方有功劳,但是对于妲己,那真的是一句好话都没有,就没见过哪部书里记载妲己干过什么好事。 《吕氏春秋》中载,“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这是少有的妲己参与政事的记载,而且仍然没干什么好事。如果这个描述是真的,那确实可以和武王对纣王“惟妇言是用”的指责对应上。

不过在商朝,让女人干政严格来说不算啥大事。毕竟商朝时期,女性地位还是很高的,比如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就是一个能领兵打仗的女将军。所以你光指责人家纣王听妲己的话没用,你得指出来人家听了妲己的话造成了啥后果。当然,根据后世记载,妲己的黑料那可真不少,又是炮烙又是挖心的。

可是,周武王却对这些内容只字不提,而是直接提第二大罪状了,只是这个罪状实在有点重量级,他指责纣王“昏弃厥肆祀”,翻译过来就是不重视祭祀,不敬鬼神,不敬祖宗。 有道是“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如果说“惟妇言是用”在商朝不算什么严厉地指责的话,那么武王列举的这一大罪状可就是极其严酷的指控了。

众所周知,商代是一个非常迷信鬼神的朝代,上到出兵打仗,下到头疼脑热,大家都喜欢拿出来占一卦,问问鬼神的看法。而商纣王如此公然怠慢祭祀,这妥妥的是把鬼神给得罪了啊,能有好下场? 至于不敬祖宗这个指控就不多说了,直到现在它都是句骂人的话。 那么,这个指控究竟有没有依据呢?会不会是周武王对商纣王的污蔑呢?

还真不是。在不敬鬼神这块,纣王确实是跑不了。在河南侯家庄,现代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墓葬群,里面每个墓地的规格形制都极为尊贵。考古队推测,这应当是商代晚期的一处王陵墓葬区,从商王武丁到纣王一系的历代商王,可能都埋葬于此。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既然侯家庄的这个商王陵是个墓葬群,那么清理起来的话,里面的陪葬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拿来进行对比了。就在对这些墓地陪葬品的清理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些商王大墓中,年代越是靠前的,其祭祀的礼器就越精美,体积也越大,做工也极为繁杂。但年代越靠后,埋葬的礼器陪葬品就越不够看的,无论是尺寸,还是制作的工艺,都远远不如前代。 比如一枚雕花骨柶,我们就能从中看到商代对于祭祀的上心程度,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所谓雕花骨柶,是一种用骨制成的舀食物的勺子。但是在古代,这种东西在日常是没人用的,舀食物用的是“骨匕”,而骨柶则是一种完完全全的祭祀用具。

从这些商王大墓中我们可以发现,越古早的商墓,出土的骨柶越精美,有着各种雕花装饰。但是晚商时期的墓葬,出土的骨柶就显得寒掺不少了,说它是个白板都不为过,可以看出越到晚期的商王,对祭祀越不上心了。 周武王的第三个指控是,商纣王“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翻译过来就是不肯任用他的兄弟,也就是商朝的贵族阶层,而是非常喜欢“四方之多罪逋逃”,也就是四方的逃犯,对他们“是以为大夫卿士”,让他们当大官。这些人发迹了之后,又“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对百姓横征暴敛,在首都胡作非为。

而朝歌里的这些官场斗争,远在西岐的周武王怎么会知道得这么详细呢?因为早在周武王宣誓伐纣之前,他就已经从一个人那里得知了商朝的底细,这个人叫做微子启。 微子启,根据记载,他是“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换句话说就是纣王的哥哥。这样一位皇亲国戚,又是怎么和周武王搭上的关系呢?还把自己所知的殷商底细全盘告诉了周武王?

这就不得不提一提比干之死了。根据《史记》记载,微子、箕子和比干都是纣王的亲戚兄弟,这三人数次向纣王劝谏,但纣王非但不听,还把比干给杀了,把箕子关了起来,微子一看纣王实在带不动,“与乃与大师、少师持其祭乐器奔周”。 我们再把这个情况,与周武王誓师时指责纣王不用亲族兄弟,只用四方逃犯的说法结合起来,估计就能感受到一种微妙的气氛了,这一切很难不让人相信,微子启是不是跟周武王吹了什么风。而比干的死,可能不止意味着纣王不听劝,也意味着执意要用那些出身低贱人士的纣王,在当时已经与贵族阶级决裂了。

恐怕不少人在看完了周武王的誓师大会时,都会觉得不太对劲。毕竟周武王在誓师大会上嘚啵了一大堆,却几乎完全没提到纣王伤民害民的内容,即使提到了,也是把锅甩给了纣王任用的官僚身上。后世说的酒池肉林呢?大兴土木呢?炮烙之刑呢?怎么都不提呢? 而且周武王虽然在誓师大会上说得义愤填膺,但是说服现代人显然是不太够的。

所谓“惟妇言是用”,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商朝人就是这么尊重女性。不重视祭祀?这算什么事儿,孔夫子都说过“敬鬼神而远之”,天天搞这些迷信活动怎么治国?不重用亲族重用囚犯?这也不是不行吧,后世的曹操都说过“唯才是举”,商纣王不拘一格用人才,明明是好事儿啊。

但无论如何,周武王誓师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和商纣王进行决战了。而在牧野之战中,当数量渺小的周军英勇冲进了商军的阵营时,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只见商军非但没有与周军作战,反倒倒转戈矛,配合着向纣王杀去。纣王随即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所有人的支持,于是逃到鹿台,举火自焚而死。

牧野之战结束后,纣王自焚而死,周武王带兵踏进了商朝的首都朝歌。然而朝歌却对这个“西夷”的到来没有任何抵抗。 在太庙,周武王见到了他的老朋友微子启。他此时正自缚双手,代表商朝宗室向周武王投降。 在《吕氏春秋》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周武王在誓师伐纣前,曾经与微子启签订了一项条约,里面允许微子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也就是继承商王朝的宗庙,成为商代王室的族长。

可当时的周武王并未伐纣,又怎能把商王朝的后事给安排了呢?结合一下微子启在纣王自焚后的表现,不得不说,微子启实在难逃二五仔之嫌。 而微子启的二五仔行为,在后来也有所展现。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微子启当时已经被封到了宋国做国君,他趁西周主少国疑,于是连同了管叔、蔡叔和纣王的儿子武庚,以殷商遗民为依托,发起了叛乱。当然,叛乱不久后被平息,微子启从此终于老实了。

因此,通过以上情况的梳理,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一些不同于通俗历史中的结论。商纣王如果单论能力,可能会比较残暴,但绝不昏庸,至少他注重实干,用人也不看出身。而且他征伐四方,军功很大。 但是很明显,纣王的行为让商朝贵族极为不满,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最终纣王用残酷手段将贵族镇压了下去,而以微子启为代表的殷商贵族则逃到西周,双方共同策划,决定“引狼入室”,除掉纣王。

于是,周武王出兵之后,商朝几乎毫无反抗,牧野之战中,虽然组成军队的大多是纣王比较信任的囚犯和奴隶,但高级军事将领肯定是换不了的,而且大概率是贵族的人。毕竟纣王提拔上来的人的根基不深。而正是这些将领也背叛了纣王,才让纣王走投无路,只好举火自焚。

而微子启和一众殷商遗民可能没想到,西周来了之后就真不走了,所以在不久后发动了叛乱。但叛乱被镇压,周朝的统治。才从此真正稳固了下来。而倒霉的纣王,则因为周朝得国的这些不怎么正大的操作,被心虚的周朝人疯狂地抹黑和诋毁,连带着妲己一起被黑成了残暴骄奢的“典范”,实在可惜可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