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

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作者:洞见Moon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这位百岁老人,早年经历颠沛流离,晚年又饱尝生离死别。

但无论低谷还是高峰,面对赞美或是诋毁,她始终淡泊从容,活得优雅而通透。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绚隆曾评价杨绛说:

杨先生一直笔耕不辍,她不像一般作家是为写作而写作。

而是一直伴随着对人生、对生命、对人间情感的思考、总结和表达。

适逢杨绛先生逝世8周年,我给大家带来她最具智慧的8句话,希望能帮你看清生活真相,获取前行的力量。

1

关于选择

1991年,杨绛受人民文学出版委托,给《围城》作附录。

其中一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一针见血揭露了生活这座围城的真相。

人生万象,各有悲欢。

世间无有双全法,任何一个选择,任何一种生活,都不尽完美。

所以人们总会后悔已经选择的,永远向往当初舍弃的。

但从围城里逃到围城外,人生就真的会没有遗憾了吗?

我想,正如作家雷抒雁所说: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空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一样复杂。

臆想的生活,就像是远处的风景,你只能看到美好,但若真能走近观察,就会发现其隐藏的不堪。

没有完美的人生,也没有完美的选择。

生活终归是属于自己的一场盛宴,做出选择后并坚定地走下去,才能不负自己不枉此生。

2

关于释怀

杨绛晚年时,遭受过两次巨大的打击。

先是女儿钱瑗患癌去世,杨绛白发人送黑发人。

不到一年,丈夫钱钟书也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撒手人寰。

曾经其乐融融的“我们仨”,只剩下她一个独自在世间咀嚼伤痛。

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坦然接受了一切。

她擦干眼泪,把钱钟书的学术遗稿整理出版。

她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在忙碌充实中从容打扫人间战场。

其实,生活中苦事、难事,就如那玻璃碴子,握得太紧,最终扎疼的是自己。

放开手,再耿耿于怀的事,也会变得举重若轻;

敞开心,再锥心刻骨的事,也会变得云淡风轻。

接受缺憾的出现,与自己和解,才能拥抱当下的幸福。

生活这本大书,总要翻过这一页,才能书写下一章。

3

关于人情

鲁迅在《呐喊》中也说过一句话: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人情的真面目。

人情之冷暖,世态的炎凉,绕是杨绛自小见多识广,也会目瞪口呆。

《将饮茶》中杨绛记录了这么一段往事。

她的一个同学,在杨父的帮助下,争回千亩田产,从穷学生摇身变成阔小姐。

那时候同学对杨父感恩戴德,对杨绛亲如姐妹。

多年后,杨家家道中落,荣光不再。

小学同学再来咨询法律问题时,一副趾高气扬的模样,末了,丝毫不提酬劳问题。

只将杨绛拉到自己家中,逼着杨绛吞下2只汤圆。

人心的无穷变幻与莫测深浅,是谁也无法控制的。

当你摔一次跟头,跌落低谷,你就会发现,当你弱的时候,身边总会出现坏人。

这时,你也应该明白,指望人情,只会让自己被生活撞得头破血流。

与其嗟叹秋草人情,不如把自己活成一座山。

4

关于无常

战争爆发后,杨绛一家人曾外出逃难。

数月后,当他们又回到老家时,目光所及之处,满目疮痍。

映入眼帘的是被洗劫一空的房子,和鸠占鹊巢的留守奶妈。

以前气派的宅邸,变得破败不堪;

家中古色古香的家具,典雅精致的工艺品没了踪迹。

短短数月,如天堂坠入地狱,沧海桑田的变化,让人唏嘘。

杨绛看到此情此景,只是淡然地感慨道:

“盛衰的交替,财物的聚散,也就是那么一刹那间,我算是亲眼看见了。”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这世上,没有不变的定数,意外随时会来。

上一刻顺风顺水,下一刻就可能狼狈不堪。

一味耿耿于怀,难以释然,苦的是自己,伤的也是自己。

就像爱尔西·麦可密克说的:

“当我们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时,我们能省下精力,创造出一个更加丰富的生活。”

对于那桩桩件件的世间无常事,看透是修行,接纳是智慧。

5

关于格局

2005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在学术界引起争议。

译者董燕生公然对杨绛发起挑衅,指责杨绛的译本中词句不准确,比他的译本少了11万字。

杨绛的朋友们非常气愤,想要为她打抱不平,杨绛却淡淡地劝他们平息怒火。

随后又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声明,感谢董先生的指点:

“世间许多争端,往往出于误会。董先生可以做我的老师,勇于指出错误,恰恰是译界的正风。”

面对有些专家充满火药味的言辞,杨绛始终不急不躁,从容平和。

后来,大家才知道杨绛使用了“点烦”翻译法,语义更贴合原著,行文也更简洁精辟。

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曾写道:“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

不争,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智慧。

讥讽也好、误解也罢,不如都随它去。

无论何种境地,你只管做好自己,因为时间会给出答案。

6

关于欲望

杨绛在清华大学任职期间,多次主动提出降低自己的薪酬。

最终,杨绛的薪资只有650斤小米。

在当年,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杨绛却也已经满足。

对她来说,只要能勉强果腹,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

外在繁华与享乐,与她而言,都是过眼云烟。

杨绛先生曾说:“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年轻的时候,我们也曾以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越好。

阅历多了,才慢慢明白,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物质的多寡,而是内心的富足。

学会把心清空,让欲望归零。

把多余的空间腾出来,生活才能盛满幸福。

7

关于快乐

杨绛这一生不可谓不坎坷。

战火硝烟,她遭受过;平安顺遂,她体会过。

天人相隔,她经历过;幸福美满,她品味过。

生活的重担一压再压,但她总能以微笑面对。

在那段特殊的时期,生活虽然清苦,但杨绛却能够苦中作乐,从中品味欢喜。

回忆起那段岁月,杨绛曾说:

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人生总会遇到逆境,但是逆境不是生活的全部。

风会吹,也会散;雨会下,也会停。

岁月的慈悲之处就在于,不管经历了什么,只要我们能够驱除内心的阴霾,日子终会在阳光下开出花来。

8

关于生死

杨绛曾发表过自己的百岁感言: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凡是生命,有生就有死。无论接不接受,我们都必须承认:

从出生开始,我们每天都在一步步走向死亡。

但活着的每一天,就要生如夏花,开出极致的绚烂;

死去的那一刻,应如秋叶,从容地与这个世界告别。

不畏生,不惧死,就是我们交给人生最好的答卷。

作家赵彤彤曾说过:

随着杨绛的离去,似乎一个时代也随之结束了,她是民国的最后一个传奇女子,也是最后一位女先生。

我们爱杨绛,爱她的生活态度,更欣赏她的处世智慧。

未来愿你我都能像杨绛先生一样,直面人生风雨,无惧岁月挑战,成为一个智慧且通透的人,收获淡定从容的人生。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