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多次向韩信保证:大将军你放心,没有人敢杀你,我封你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铁不死、见人不死;韩信见众人都听到了,便安心上班,殊不知自己已经危在旦夕。

没多久,年纪很大的刘邦便去御驾亲征了,在出发之前刘邦安顿吕后:处理掉韩信。最终在韩信的恩人萧何的“盛邀”下,韩信走进了宫中,而被吕后残忍杀害。

临死的那一刻,韩信才想起蒯彻曾经的主张。他回忆此生的功过是非,想了想自己和刘邦的恩恩怨怨,感慨之下放出遗言:“我后悔当初没有采纳蒯彻的计策啊!”

那时的蒯彻究竟给韩信献了什么计策?刘邦听完后立刻命人将蒯彻抓了起来,想要将蒯彻生生煮熟!假如当时韩信真的听了蒯彻的话,或许历史便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根基不稳的君臣关系

韩信成为大将军之前,刘邦只是一个被项羽封为“汉王”的诸侯,为了向项羽示弱:刘邦特意在张良的建议下,烧毁了大军北上的栈道,表示自己无意与西楚霸王争天下。

这时,颇有识人眼光的萧何发现帐下的韩信是个人才,恰逢此时刘邦集团,正缺乏一位征杀讨伐的大将军,于是在萧何的举荐下,运粮的韩信被递到了刘邦眼前。

萧何是跟刘邦当初一起创业的兄弟,在阵营里的地位仅次于刘邦,因此萧何的话,刘邦不得不仔细参考;要知道在这之前,刘邦是准备将大将军的职位留给沛县的兄弟们。

刘邦告诉萧何:韩信是刚从项羽那边跑过来的,来之后还当过逃兵;况且他也没什么实战经验,长平之战才发生了不到100年,那个纸上谈兵赵括可是害死了几十万人。

“我愿意为他担保,我拿性命为他担保!”萧何见刘邦信不过韩信的人品,便孤注一掷。刘邦愣了一下,见萧何如此执著,便在夜里召见了韩信,大将军的人选可不能马虎。

刘邦结合了此生的识人经验,从面相到气质、再到言谈举止,烛光下的韩信不卑不亢,刘邦就像欣赏“美人”一般,“观赏”完韩信之后,刘邦便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就这样,韩信直接从一个运粮的,变身刘邦集团的核心4人之一。但韩信并不会和领导搞关系,韩信所立功劳越大,刘邦就越忌惮他,无论胜败都让刘邦颇为不安。

风雨飘摇的君臣关系

“不知道我能否越过治粟都尉,成为您帐下的谋士呢?”蒯彻年纪已经很大了,他想要为韩信效命。韩信未遇之时曾经当过治粟都尉,因此蒯彻的话吸引了他的注意。

按照蒯彻所言,韩信的处境很危险:暗度陈仓之后,韩信向刘邦为将军樊哙邀功,在韩信看来,将军樊哙在战斗中十分勇猛,应该加以赏赐,便请求刘邦赏赐樊哙。

将军樊哙是刘邦的人,樊哙有功刘邦自然会赏赐,但韩信请求刘邦给予樊哙赏赐,便有不妥:是不是韩信想要和刘邦争夺樊哙这个人才?是不是韩信意图干扰刘邦的决定?

想到大军还离不开韩信,刘邦尽管心中不悦,但还是忍了气,韩信却觉得理应如此,而对于自己惹恼刘邦的事儿浑然不知,这一件件事儿都为后来的兔死狗烹埋下隐患。

怕韩信谋反,刘邦不仅偷偷在韩信身边安插眼线,更是将韩信手下的兵马大部分抽调给自己。但韩信不愧有“兵仙”之称,他很快便又聚集人马,重整旗鼓组建大军。

几年后,韩信依旧率领兵马在外,为刘邦攻城掠地,就在大军兵临齐地准备拿下齐国之时,刘邦帐下能人郦食其请求出使齐国,说服齐王降汉,刘邦欣然允诺。

这样一来可以将功劳留给其他人,用以牵制韩信,二来也可以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失,刘邦觉得此计真是天衣无缝,而郦食其更是一位能人,或许拿下齐地的日子不远了。

蒯彻献计韩信

对于韩信来说,攻下齐地并不难。但得知汉王令派使臣郦食其游说齐国的消息之时,韩信很不舒服,但毕竟是刘邦派来的人,韩信只能按兵不动,期望郦食其和齐王的交谈能够顺利。

蒯彻明白了韩信的心思后,便向韩信献计:“汉王命令将军攻齐,又同时派出儒生郦食其说齐,倘若他真的成功了,那么将军您的功劳不是还比不上一个靠嘴的人吗?”

韩信也觉得蒯彻言之有理,于是便果断率军攻打齐国;此时的齐国也不知为何,突然降低了军事防御,而韩信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将齐国覆灭,齐王不知所踪。

原来郦食其抵达齐地后,见齐王并未和项羽铁板一块,郦食其向齐王陈明利害之处,齐王表示愿意投靠刘邦,为此还特意准备了宴席,王宫里更是一片载歌载舞。

但没多久便有人来报,汉王手下大将军韩信,已经率军攻齐。齐王认为郦食其是故意来晃点自己,便将郦食其用沸水活活煮死,随后韩信大军攻进来之后,落荒而逃。

拿下齐国之后,蒯彻再次向韩信献出计策:“齐地自古强盛,将军可在齐地自立为王,同刘邦项羽成三足鼎立之势,待到楚汉两败俱伤,再挥师南下,届时大业可成。”

韩信看了看蒯彻,你这说的什么屁话:“在我贫困潦倒的时候,是汉王给了我平台和荣华富贵,我怎么能背叛他呢?想要成为齐王还不简单?请求汉王封我就是了。”

蒯彻见韩信不采纳自己的意见,又想了想韩信以后必然会遭到刘邦的杀害,便对这个主人彻底丧失了信心。接着,韩信便提笔上奏刘邦:请求大王封我为齐王。

刘邦再忍韩信

此时的刘邦和项羽已经开战很久,项羽的军队很是勇猛,刘邦只能节节败退,甚至还身中项羽一箭而逃。见到韩信想要成为“齐王”的请求之时,刘邦的气就更深了。

在刘邦眼里,韩信不但坑死了自己的“棋子”郦食其,还居功自傲想要主动“邀赏”!刘邦死活也不愿意封韩信为齐王,但此刻的项羽兵临城下,刘邦左支右绌。

这时,军师张良告诉刘邦:“大王,不如就封韩信为齐王吧,这样韩信也将竭力挥师南下,击败项羽,才能解眼前之难!”刘邦忍下了这口气,将韩信封为“齐王”。

接着,由张良亲自前往“齐地”将韩信封为齐王,成为齐王之后的韩信很开心,便即刻率军南下,经过一次次的决胜千里,众叛亲离的项羽就被刘邦和韩信打败了。

韩信的处境在蒯彻看来已经无可救药了,但韩信却丝毫不以为意,无论他怎么劝说,韩信都不为所动:“你瞧,汉王绝对不会杀我的,他不是已经封我为齐王了吗?”

蒯彻见韩信已经无可救药,便开始装疯卖傻地度日,他已经在为自己的后事考虑了,因为他明白,等刘邦杀了韩信之后必然不会放过自己,只有疯子可能逃过一劫。

杀忠才是一统的最后一步

随着项羽的乌江自刎,刘邦终于统一了全国。当旧的敌人已经被消灭,新的敌人也就慢慢产生了,刘邦将自己的另外一个敌人定为韩信,尽管韩信并没有背叛的意思。

韩信的功劳和威望太大了,他四处征杀讨伐,这天下基本都是韩信一人打下来的。论功劳,朝中无人能比;论威望,在军中更是一呼百应,如果韩信造反,那么刘邦危矣。

再者,韩信和刘邦的私交并不好,张良和萧何大多时间和刘邦黏在一起,他们之前甚是亲密;而韩信经常在外领兵,因此远离天子,整个阵营里就韩信离得最远。

从齐王到没有实权的楚王、再到困于长安、再到死于阴人之手。这一切都是刘邦一步步策划好的,韩信临死之前更是后悔没有听蒯彻的,才因为功高震主而被杀。

刘邦亲征回到长安之后,大肆向臣民宣扬自己的功绩。而韩信的临死之言,也给刘邦敲响了警钟:韩信这个齐王完全可以背叛,却没有背叛,那么其他诸侯呢?

等到自己去世的时候,像张良、萧何,以及那些势力强大的诸侯,自己的子女真的镇压得住吗?为此刘邦脊背发凉,而那些曾经被刘邦分封的诸侯也各个被处死。

在张良的建议下,萧何不得不通过贪污土地,来保全自己和子孙的性命,而张良更是赶紧退出了朝政,才得以保全自身,之后吕后曾派人请张良出山,他也直接拒绝。

要说杀忠臣,刘邦还不算最狠的,至少放过了张良;大明开国军师刘伯温也和张良一样,相似的经历,共同的功绩,而刘伯温也想功成身退,但朱元璋终究没有放过他。

单论韩信,死于功高震主着实可惜;但多年后,韩信看见以往的很多功臣都被刘邦所杀,可能会心里舒服一些,立大功者注定有杀身之祸,只是韩信先一步罢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