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乐资本论,作者|James
不管你多么不想承认,AI概念在港股已经不香了!
23日,打新散户已经被茶百道给“摆了一道”。作为香港今年最大规模的IPO交易,茶百道上市首日破发跌超27%。此时,关注另一只新股出门问问(02438)的股民们已经开始惴惴不安。
在正式上市前一天的暗盘交易中,出门问问已经跌了百分之十几。更大的问题是,当天港股其实是涨的,而且领涨的就是腾讯等科网股。那它为啥还跌这么厉害?
24日的晨光如约而至。开盘以后,出门问问的开盘价是2.98港元,比IPO发行价跌幅超过21%。大家悬着的心也都死了。
截止24日上午收盘,出门问问的跌幅缩窄到18.16%,报每股3.11港元。
出现这种局面,到底是出门问问不行,还是整个港股不行?我们觉得可能存在第三个答案——作为流血上市换来的“AIGC第一股”称号所有者,出门问问破发背后代表着的是所谓“AIGC概念”在资本市场的乏力。
从 C 端智能硬件,变成“AIGC第一股”一个最早是做语音助手和C端消费品的公司,是怎么转型变成中国AIGC第一股的?它又是怎么先获得,后失去大众汽车的投资的?这就是出门问问的招股书里透露的故事。
视智未来此前曾分析了这家10多年历史的中国互联网老兵的创业历程,并把出门问问的发展大致分成三个阶段:C端硬件、B端方案、大模型相关业务。
早期,公司从最早的语音助手App,发展到手表、音箱、耳机,并逐渐在消费电子和智能硬件领域完成布局。同时,公司也在扩展线下零售渠道。由于大规模部署智能硬件存在让它成为“互联网入口”的巨大潜力,当时出门问问以这样的愿景为基础,获得谷歌、歌尔股份、红杉、SIG等早期战略投资。
但是,重资产的投入被认为难以持续,公司在引进战略投资方面也遇到阻碍,因此决定进行战略调整。2019年,公司裁撤了线下门店,并将业务缩减到只剩手表、耳机和车机,其他产品线被取消。在此过程中,一些负责增长的高管也离职了。目前作为存量业务的手表等硬件销售,仍为公司带来营收,但同时也引发线下门店裁撤、库存上升等问题。
2017年,出门问问的车载硬件“问问魔镜”吸引了大众汽车的注意,将其实装在大众车型上。大众汽车对出门问问投资,兴建合资公司开发车机业务,并在2022年及2023年均是出门问问最大客户,其中2022年来自大众汽车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高达42.6%。
然而,在2023年公司首次递表前夕,大众清空了其持有的出门问问股份,并将合资公司拆分。大众在新车型中采用了出门问问“友商”的技术。此时也恰逢公司开启了新的一次转型,转变为“提供以生成式AI与语音交互技术为核心的解决方案”。
与以往的AI技术积累相比,这部分的进展可能显得没有那么亮眼。从公开的消息来看,“序列猴子”文本大模型的推出,并未特别使用公司在之前技术上的能力积累;在公司非常多的C端大模型产品——“奇妙文”写作、“言之画”绘画、“魔音工坊”配音和“奇妙元”数字人——当中,还是以语音技术为基础的“魔音工坊”受到相对更多用户的欢迎。
视智未来认为,由于出门问问发展阶段彼此关联较小,很难说后续业务有效继承了之前的“遗产”,可以说,现在的公司运营情况和发展预期,也和它当初时候显著不同。针对大模型和新的C端产品,尽快建立用户心智和扩大用户量变得尤为重要,但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多重因素交织下,“AIGC概念股”炒不起来不过在资本市场,出门问问的IPO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风向标作用,就是通过它的IPO,可以看出当今的港股市场是否如去年开始的A股市场一样,对“AIGC”概念狂热买单。
出门问问当然不是一家完美的公司,但是对于大多数寻求IPO的公司来说,这些问题也不是致命的。在A股,存在明显的炒题材现象,有些公司仅凭捕风捉影的事件,甚至是公司名称的谐音之类,都有机会在打新时受到热捧。一家实际上真在研发大模型的企业,怎么说也比那些情况好太多了。
从去年年初百度发布文心一言开始,针对AIGC概念股的波动在A股就没有断过。纵观过去一年,AIGC概念收益最大的可能是在文娱领域有AI相关布局的公司。视智未来曾经写过相关报道,来梳理在2023年第三季度20余只AIGC概念股的表现。当时市场内此类概念股也至少已经有60-70只。
视智未来当时认为,对于BAT这些综合性巨头而言,大模型对其业务尚未产生根本性影响,其股价波动主要受外部市场环境,和公司其他业务绩效的影响。在财务上,AI业务一般作为科技巨头云业务的一部分来看待。而垂类技术公司,以及积极尝试AIGC的文娱和传媒公司,在利用AI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短期成效,但这些技术对它们的长期财务表现和股价影响似乎有限。
在这一年当中,新涌现的AI公司在大洋两岸同样获得大量融资,带起了疫情后科技创投领域的又一波小阳春。在国内,截止去年底今年初,智谱和月之暗面分别获得大量融资。与此相对的是,那些不怎么打AI概念的公司,处境变得反而比以前更困难了。
在美国著名孵化器YC去年底的新一期学员当中,由于大量的学员都来自AI领域,挤压了其他领域的报名。原本拉丁美洲的团队比较擅长金融方面的创新,他们在这一届YC的新生报班中差点就全军覆没。
即使钱都去了AIGC,也存在内部分配不均衡的状况,“旧不如新”的现象显著。在我们回顾月之暗面这轮高额融资的时候,也提到过,其他哪怕是同类公司,只要创始人的履历不够光鲜、学历不够高,也很难抢到融资。
那么,除了极少数独角兽之外,进入股市试图融资,是否是一条可行的路线呢?这其实就是这次出门问问的IPO想要去证明的问题。
关于A股打新,长期存在新股上市时有高溢价,没到两三个月又迅速跌回均值的情况,这对于一些小散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在港股,是另一种情形:港股新股数量和规模都大不如前,2023年香港市场的IPO规模下降56%至463亿港元,为连续第三年下滑。昨天上市的茶百道已经是今年全年港股规模最大的IPO,却以暴跌27%的方式惨淡开场。
这种提前将风险出清的选择,倒也会让身处其中的投资者不那么有“坐过山车”的感觉,而且导致市场对新股兴趣不太高。在出门问问IPO期间,公开发售获117.39倍认购,国际发售获1.58倍认购,要说肯定是比茶百道强不少,但加上另一只天津建发,三只新股的表现都没啥区别。
因此,结论可以说显而易见:相对题材和概念,港股受到中美博弈、中国经济状况等大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单凭一个“AIGC概念”是很难在港股环境中进行炒作的。
这次出门问问选择流血上市,可能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它很难找到下一种融资途径,又背负着早期投资者退出的问题。正如云知声等证明的那样,在A股上市又更困难。所以,出门问问也就只能选择成为“AIGC第一股”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