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电影挑刺,寻觅电影里的“穿帮”谬误,其实是很无聊的事。 毕竟,一个好电影与一个烂电影,都可能存在着“穿帮”镜头,而一部电影的真正价值高低,并不在于它是否有“穿帮”以及拥有“穿帮”的多少。 但是,看到电影里的“穿帮”的大言不惭的存在,如果一味地沉默忍让,也未免太让电影当成傻瓜了。 正是出于这样的心态,我们今天也来顺便聊一聊关于上海外滩镜头在电影里的“穿帮”。 一般电影在表现上海题材时,总要展现一段最为典型的上海外滩镜头。可以说,上海外滩,的确是上海最显明的标志物。
但是要注意的是,上海外滩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年代,上海的外滩建筑的布局是有着较大的差异的,这种差异可能微乎其微,但是还是很微妙的存在的。 当年我第一次站在上海的外滩江边,看着一排外滩建筑,完全被那高低起伏的气势给震慑住了,根本分不清那一幢幢建筑具体代表着什么。 只是后来因为涉及上海题材的写作,才一步步认清了外滩建筑的不同的面容,不同的身份。 现在看到电影里一些涉及到上海外滩的画面,出现一些明显的疏漏,不由心中觉得暗暗的好笑。 我们不妨随意地摘取一些电影里的外滩镜头。 先从公映时间不长的《建军大业》说起。 共计有三部“南昌起义”题材的影片。第一部《南昌起义》里没有表现上海,第二部《八月一日》一开始就表现了周恩来离开血流成河的上海的情景,但没有上海外滩的镜头。而《建军大业》比较详细地表现了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前因后果,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上海的外滩的大全景。
通过电脑特效完成的这个镜头,确实清晰,美轮美奂。 但问题是,这个镜头里的一些建筑,当时并不存在。 我们注意一下这个镜头的右下角的那个带着绿色尖顶的建筑,那就是著名的沙逊大厦。
在这个沙逊大厦的下面,就是现在在外滩上与沙逊大厦并立着的中国银行大楼。在这个图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银行大楼尚未建立起来,这是符合历史的,因为中国银行大楼建于1937年。在1927年时,尚未建成。 但问题是,沙逊大厦在1927年是否存在。 我们查一下资料,就可以看到,沙逊大厦真正的建成日期是1929年。也就是说,在1927年沙逊大厦正处在建造期间,它的状态,连下面这个建设场景都没有达到。
在拍摄于2012年的电影《忠诚与背叛》中,第一个镜头也是一个上海外滩的全景。
在这个镜头里,赫然出现了中国银行大楼,实际上,当时连沙逊大厦都不存在。它与下面的姜文导演的电影《一步之遥》有得一比。 即使在中国早期的电影中,对上海外滩的再现,也出现常识性的“穿邦”。 比如,拍摄于1957年的《不夜城》中,开始的故事发生在1935年,看看电影里展现上海外滩的画面:
在镜头的右上角,出现了沙逊大厦与中国银行大楼,而中国银行大楼建成于1937年,在电影发生的那个时代,它尚未建成。
在姜文导演的《一步之遥》中,也现出了上海外滩的镜头。在电影里,故事中的人物在外滩对面的浦东展现了一场汽车上的浪漫飞行,背景中的若隐若现的外滩场景相当的现代。
这个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在镜头里,我们看到中国银行大楼的位置,正在建造一座大楼。这个镜头意味着电影是承认中国银行大楼尚未建造的,但是当时沙逊大厦也不存在啊。
《一步之遥》照顾到了中国银行大楼当时尚未建造的事实,但对其它的建筑却忘记了关顾。尤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外滩建筑中最迟建造的外滩14号竟然出现在镜头里。这座建筑建成于1948年,现在是上海总工会挂牌建筑。
注意上图中的那个白色的不起眼的建筑,在军阀混战时期,根本没有立足于外滩。 看看这座建筑现在的样貌:
反映上海题材的电影中,时间越往后靠,出错的概率越小。比如反映的是上海抗日战争时期斗争的电影《七月流火》中的上海外滩,你就难以挑刺到什么明显的毛病。
斯皮尔伯格在导演《太阳帝国》的时候,对上海外滩的镜头,采取了一种朦胧化的处理手法,他的镜头里,好像蒙着一层大雾,这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的老道,他借助于晦暗的镜头,遮掩了过分明晰的场景所导致的“穿帮”的可能。
在 《罗曼蒂克消亡史》中,导演用一个俯拍的镜头穿行在中国银行大楼与沙逊大厦之间,影片里的中国银行大楼颇有沧桑风味,而它建造的时间正是电影故事发生的1937年。这样完整的大楼,根本不符合当时刚刚奠基而并没有开业的中国银行大楼。
这个镜头就是下面看到的这两座大楼在高处视角看到的场景。
小编因观影有限,有时也记忆不足,所以对穿帮的发掘明显深入程度不够,见多识广的朋友们,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发现呢?希望您留下宝贵的留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