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些人会疑惑,长平之战中,白起为何要屠杀四十余万降兵呢?是否因为其嗜血成性?然而实际上,白起与项羽并非同道,项羽对坑杀秦兵毫不在乎,但白起对此却始终深感懊悔。

关于白起在长平之战中为何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许多人感到困惑。但请相信,这绝非他嗜血好杀,而是出于无奈之举。项羽与白起不同,他从未因坑杀秦兵而后悔,然而白起却始终无法释怀,甚至在临终遗言中坦诚,他的所为罪有应得。

尽管如此,我们需明悉,白起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主要原因在于他对上级命令不予理会。当时秦昭襄王命白起攻打邯郸,而他不肯从命。结果,秦昭襄王先将白起贬为普通士兵,最后才决定赐其自尽。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率军打败赵军,接收其40万降兵后,建议秦昭襄王进攻邯郸,彻底消灭赵国。然而,丞相范雎嫉妒白起的战功,劝阻秦昭襄王稍作休息,以待日后再战。为此,秦昭襄王便将大军撤退,白起深感不满。 

次年,秦昭襄王再次下令攻赵,这次未请白起领军,而是任命王陵为主帅。然而,赵国经过一年休整,士气大振,各国纷纷出兵援助,毛遂自荐,成功窃取兵符,解救赵国。秦军遭受重大损失,始终无法攻克邯郸。此时,秦昭襄王再次希望白起出山,但白起因对之前的决策心存不满而拒绝,并表示在长平之战结束时,赵国内部混乱,正是进攻良机,如今已错过时机。此后,白起与秦昭襄王多次争论,最终激怒秦昭襄王,被赐死。

白起在当时为何要斩杀40万敌军,原因在于他希望借此机会攻占赵国,彻底消灭之。若战争结束,40万投降士兵可免于死罪,将其带回国作为奴隶进行农业生产,这亦是一种推进生产力的方式。

在战国时代,此类处置办法颇为普遍。然而,如果白起决定继续作战,那么如何安置这40万俘虏便成了难题。押送这些俘虏回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至少需派遣10万至8万士兵负责押运。若选择就地关押,同样需要投入大量兵力进行看守,从而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

在更为复杂的粮食难题面前,战争激烈的前沿地带的粮食已显紧张,邯郸攻取战的后勤支援本就十分艰难,再加上新增的四十万兵力,更是让粮食供需雪上加霜。

因此,白起在权衡各种矛盾后决定处决四十万俘虏,然而却因秦昭襄王的决策而无法继续进攻,这无疑使他的努力付诸东流。如果能预见这样的结局,何必当初要牺牲那么多人呢?由于内心的沉重负担和对道德责任的深刻认识,白起坚决主张立即攻打邯郸,但遭到秦昭襄王的反对,他对此感到极度不满,情绪激动,这种道德压力始终困扰着他,最终将自己的死亡视为命运的惩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