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场上,多种形态机器人组成“机甲战队”,在大学生的操作下激烈对抗;体验馆里,由青年工程师设计的仿生机器人栩栩如生,与游客交流自如;实验室内,青年科研人员反复调试,期望让一台台医疗机器人早日投入临床使用,走进医院诊室……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机器人产业吸引了众多“90后”“00后”投身其中,成为探索未来的“弄潮儿”。“五四”青年节前夕,记者走进多家机器人研发测试基地,探访机器人背后的年轻人。
走进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一座座国际机器人大赛奖杯映入眼帘: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冠军、RoboMaster机甲大师全球赛冠军……对于东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王儒超来说,这些奖杯见证了他在学生时代的高光时刻。
从2016年起,王儒超作为东北大学ACTION机器人战队的主力队员,随团队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级机器人竞赛全国总冠军;2019年,他又加入学校的T-DT机器人创新团队,作为队长带领战队夺得世界级大赛桂冠。王儒超告诉记者,这些难得的经历,让他决心走科研道路,在机器人科技的专业领域攀登高峰。
“我队自主设计的工程机器人通过运动捕捉、远程遥控、实时跟随等技术,可以在赛场上高效获取矿石资源。哨兵机器人是我队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在赛场上能自主识别目标建筑物和对手……”如今,即将博士研究生毕业的王儒超已不再亲身参加机器人竞赛,但他对团队的每一场比赛、每一台机器仍如数家珍。王儒超说,毕业后他希望留母校任职,继续参与机器人竞技和创新创业项目。
创新的动力源于兴趣。27岁的研发工程师西尔艾力对机器人的热爱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来自新疆的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对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情有独钟,经常将家里的收音机、摩托车拆了装,装了再拆,在日复一日与机器设备的打交道中,他希望自己长大后可以成为一名工程师。
怀着这个朴素愿望,2019年西尔艾力应聘进入大连蒂艾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EX机器人)实习。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智能仿生人形机器人,为它们的逼真外表和灵巧动作兴奋不已,也对这背后的尖端科技充满好奇。
从设计草图、编写代码,到选配电机、3D打印,西尔艾力亲身参与了机器人研发设计的全流程,将一台台仿生机器人送进了EX未来科技馆,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参观、互动。
模仿西尔艾力的样子,公司还特意为他制作了一台机器人双胞胎“兄弟”。现在,西尔艾力经常与双胞胎“兄弟”在展馆中同时出现,让游客分不清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人。“我感觉小时候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说。
更多年轻人加入探索未来科技的队伍。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一间实验室,33岁的副研究员王重阳在屏幕前调整好参数,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机械臂便自动运转,操控消化内镜丝滑地探入人体模型,顺利完成诊断。
王重阳告诉记者,通过这种基于态势感知的三层级智能控制框架,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可自主化作业,提高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降低漏诊率,同时大大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毕业8年来,王重阳一直在研究所的医疗机器人团队供职。“推动消化道疾病诊疗进入人工智能机器人时代,是大势所趋。”王重阳说,这些年来,团队一直在努力提高手术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让临床中难做的、需要高技巧的手术更简单、更精准。
“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相嫁接,未来将创造无限可能。”王重阳说,团队中很多研发人员正年轻,有幸参与到创新边界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层出不穷的这一“朝阳产业”,“我们期待自己手中的医疗机器人能够早日投入实际诊疗,未来造福更多患者!”(记者王炳坤、王莹、陈雨峥、张博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