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后的经济逆风背景下,中国开始把新“生产力”放在电动汽车、锂电池以及太阳能电池板这三大新能源产业上。

然而,一些人却担心,“新三大”行业的快速增长不可持续,因为相关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已经抬头,而国内需求仍然疲弱。

据荣鼎咨询分析师在3月26日的一份报告中表示:“2023年初,总产能利用率自2016年中国上一轮产能过剩的最低谷时期以来首次降至75%以下,此后略有反弹。”

与此同时,中国硅晶圆的产能利用率从2019年的78%降至2022年的57%,而锂离子电池的产量达到国内安装量的1.9倍。

很明显,这些产能远远超过了国内需求。2023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近217吉瓦,几乎是2022年的2.5倍,占全球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

去年的一些重要报告中指出,我国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是2024年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经济挑战。

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内生产商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外。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却面临着来自美国和欧盟的限制。

美国总统拜登在2月底表示:“中国汽车可能会充斥我们的市场,对我们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本月早些时候的竞选演讲中也表示,如果他再次当选,将对中国产品征收高达60%的关税。

虽然欧盟不完全跟随美国的脚步,但近几年也正在越来越习惯于对与中国的贸易采取更强硬的态度。

不仅如此,美国商务部已对一些在东南亚生产成品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征收进口关税,以避免对中国制造的商品。

看上去,中国的出口之路似乎并不顺利。不过一位半导体行业的高管指出,如果中国能够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整体能源消耗中的比例,中国将更有能力应对外部压力。也就是,当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都足够便宜时,中国届时将建立起绝对优势。

有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太阳能生产成本大幅下降42%,降幅远高于印度、欧洲和美国制造商。许多中国企业正在抓住当前的产能来实现价格优势,从而赢得机会。

正如业内人士说的,如果中国的新能源设施(包括西北地区的新能源设施)足以满足未来10到15年的全国需求,那么还有什么外部压力值得担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