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现在的学生还是原来的我们,在上学时都背过很多古诗,其中李白的诗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包括山水诗、田园诗以及咏史诗等,都非常著名。
从这些诗中不难看出李白洒脱、豪迈、奔放和浪漫的性格,例如朗朗上口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展示出庐山的壮观之美。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抒发了自己遇赦后愉悦的心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从这些诗句都展示出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虽然一直不得志,但是对未来也是充满希望。当然即便是性格再好的人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只不过文人相对更加高雅。
你想象过诗人发脾气的状态么?是不是依然能够出口成章?这样的方式能否让其真正释放了自己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李白的《嘲鲁儒》。
从这首诗的题目就可以直接看出来是对山东儒生的批判,那么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能让李白如此生气,不惜用如此直接的方式来骂人呢?
李白虽然出生于当今甘肃省秦安县,但是他的一生却与山东颇有渊源。甚至有人说,李白实际上是山东人。对于这一说法,一直存在争议,而且没有任何史书证明。
但是真正不争的事实是李白在36岁时,与妻女来到了山东,住了23年后,才回到四川。在山东的20年间,他几乎走遍了山东的名山大川,写下了很多名诗。
例如《游泰山六首》中的”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还有描写济南的诗句,“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山东游历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李白之所以一生过得肆意、潇洒,与他的家庭有直接关系。他出生在大唐的鼎盛时期,父亲是四川富商,他5岁便随父亲来到四川,从小家庭条件便十分优越。
在其成年之后,又声名远扬,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非常追捧他。李白一生一共迎娶了4位妻子,每一个妻子基本都属于名门望族,家庭条件更是远超李白。
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不难看出,李白对于金钱的态度,也能说明他这一生都没有为钱财而烦恼过。
也正是因为这样,李白一生洒脱,结交了无数好友,有很多的知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送给汪伦的;还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送给王昌龄的。
如此喜爱交友的李白为什么专门写诗来嘲讽山东儒生呢?据说李白到了孔子的家乡山东,本来是胸怀大志,要学好本领,报效国家的。
但是由于想法过于前卫,他并不想循规蹈矩,走科举之路,更希望能够一鸣惊人,自我推荐入仕。这一想法对于当时的山东学子而言,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山东学子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只知道读儒学经典,对治国之道一窍不通,在李白眼里实在是过于迂腐和死板。
不仅如此,山东儒生认为李白就是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他根本就不是诗人,甚至不配称自己为诗人。最开始李白并没有反击,而是一直忍耐。
却不想这些儒生变本加厉,对他更加放肆的羞辱,于是李白忍无可忍,专门写了一首嘲鲁儒来嘲讽那些保守狭隘的儒生。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我在与山东儒生讨论学问时,发现他们只会读书,一点也不懂得变通,当问到国事的时候,只知道按照书上的内容来解答,一点也没有自己的想法。
在问及如何治理国家时,他们也并不明白,给出的都是不切实际的建议。虽然看着是一代儒学,但是真正的才学还不如秀才。你们也别再浪费精力了,赶紧回家种田算了。
这些儒生刚开始也是以为李白好欺负,却不想踢到了铁板。当然李白这首诗也只是讽刺了鲁儒的一种,当时与儒生并存的还有齐学,齐学则并不和儒生一样,而是与时俱进。
据说李白是非常崇拜孔子的,要不然也不会选择在鲁地安家。但是他过于潇洒,不被当地学子与官员所接收,甚至在山东所娶的两任妻子都离他而去,因此心情也是十分抑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野史是说李白当时辜负了一名山东女子,导致该女子未婚先孕,但是却没有迎娶,这一行为受到了当地学子的抨击,于是才有了《嘲鲁儒》。
但是这一说法并不是非常合理,因为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李白主要是对鲁儒的腐朽思想进行抨击,并没有涉及其他层面,而且该说法也没有历史认证,只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没有看到《嘲鲁儒》时,我们对于诗人的认知都是文邹邹,出口成章,将各种景色和心情形容的恰如其分,也无法想象出他们骂人是什么样子。
而李白的这首《嘲鲁儒》中没有一个脏字,却将鲁儒只读死书、完全不会治国之道的丑恶形象完全展示出来,至今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从李白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因为他从小的物质生活就比较丰富,因此对于钱财看的很淡。再加上自身潇洒的性格,喜欢结交朋友,所做的很多事情也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
在他游历、交友的同时,眼界也必然比较开阔,虽然他十分欣赏孔子,有向其学习的想法,但是无奈后生过于迂腐,只知道死读圣贤书,对于新事物的接纳程度过低。
对于有远大抱负的李白而言,多少有点恨铁不成钢,如果鲁儒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治国之道相结合,那么唐朝的盛世时期是不是能有所延长。
对于历史问题我们不过多探讨,只是从李白的这段经历以及这首诗来看,我们现在也要注意这点。我们虽然从小接受各种教育,但是更要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
不能像鲁儒一样,只读死书,还要结合实际,关心国家大事,将知识融入到工作与生活中,才能成为当代需要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