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底西南各省解放后,我军总兵力超过500万人。但这样庞大的作战部队也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的,并不是一开战时就握有数百万兵力,轻松吊打国民党军。事实上在1946年6月国民党军30万精锐部队围剿我中原军区,正式打响内战时,我军正规兵力满打满算只有127万8千人,连敌人数量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很明显处境不容乐观。那么这100多万部队当时是如何构成的呢?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46年中期还没有后来我们熟悉的四大野战军加华北军区的建制,我军的主要部队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原各地,其中尤以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部队实力最强,百万军队绝大部分集中在上述省份;反而越是陕北延安这样的中央所在地,安排的兵力却不多,直到1947年上半年还只有一个西北野战兵团驻扎,人数不足3万人。可见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确实在兵力对比上处于巨大劣势,必须把宝贵的兵员主要用来一线作战。

1946年6月,我军的127万部队(不含民兵、非正规军)又主要分为两种构成:一种是一线野战主力部队,另一种是实力稍弱的军区部队。这两种都属于正规军编制,但军区部队的兵员作战经验和武器装备水平、粮弹补给不如野战部队。野战部队共计28个纵队,纵队就相当于国民党的军和整编师一级,但开战初期解放军一个纵队普遍不足3万人,就人员编制数量而言略小于国民党军。当时我军野战部队的人数为61万人,军区地方部队约66万人,两部分大致相当。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野战部队还没有华野、东野、中野的这样的称谓,但是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前身。

45年9月我军开始向东北区域增兵,到46年中期该区域兵员人数超过25万人,已经是我军的主要作战力量之一。毫无疑问,这就是后来拥兵百万的东北野战军(四野)的前身民主联军,包含野战部队和军区部队,大部分在松花江以北地区。

中野(二野)的前身之一晋冀鲁豫部队是开战时我军最强的主力野战部队,46年中期人数同样超过25万人,后来形成的华北部队(约15万人)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当时的晋冀鲁豫部队。

46年中期华野(三野)同样还没有形成,前身为山东和华中两部分,部队总人数达到39万人,1947年才合并成强大的华东野战军;除了北方传统核心区域,像西北、海南岛上也分布着我军少数军事力量,全国总兵力合计127.8万人。就是46年开战时处于绝对劣势的这一百万多部队,通过3年多连续的军事胜利,配合土改政策广泛征兵,外加补充起义、俘虏兵等方式,逐步发展成了后来的500多万解放大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