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连城

每年的3月15日,央视“3·15”晚会都备受关注。今年“3·15”晚会以“共筑诚信 共享安全”为主题,深度聚焦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金融安全、数据安全等多个领域,致力于揭露那些隐藏在消费市场背后的违法侵权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也是在今天,众多主流媒体纷纷发力,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市场乱象展开监督:新华社报道了一些无良商家利用“鬼秤”玩猫腻、欺客宰客的现象;有媒体针对假驴肉产业展开深度调查;有媒体对金店“跑路”进行追踪报道……镜头中,记者们深入一线调查,揭露一些行业违规经营、天价“宰客”背后的陷阱,不仅引发了全社会对消费者权益的广泛关注,还能推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这对于经济健康发展、树立消费信心意义重大。

主流媒体在3月15日集中曝光一批不良商品、违法商家,也是对消费市场建设的一种善意提醒。良好的市场环境不会从天而降,如果制度建设不健全、政府监管不严、舆论监督失声,“隐匿的角落”就会产生各式各样“劣币”,破坏市场规则、污染消费环境,让那些诚实守信的商家和消费者苦不堪言。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能增强消费者花钱的“胆气”,促进企业间的良性竞争,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服务,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加强日常监管、优化投诉处理流程、定期开展专项行动……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有关部门对各种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精准打击,力图为我们营造一个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的频率不断增加、范围大大拓展,“宰客”套路也不断翻新,这都给市场监管带来了新挑战。

由此看来,以“3·15”晚会为代表的舆论监督,并不是胜利前夕的“冲锋号”,更像是关键时刻的一声提醒、一记警钟——时长约两个小时的晚会毕竟容量有限,曝光的也只是一小部分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负面典型。要打造更加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就必须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避免“小事捂大、大事捂炸”。

规范消费市场是一项长期工作,目前看来,仍然任重道远。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普及消费维权知识,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完善制度建设,扎牢监管的“笼子”……营造一个更加诚信、公平、安全的消费市场,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