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 包青天的典故,从古至今一直是民间流传的一个经典人物,实际上,人们常说的包青天就是北宋名臣,包拯。公元999年,一个男婴降生在泸州合肥,相传,包拯出生时,皮肤黝黑,额头上还有个月牙的胎记,这与后世记载的包青天形象很相似。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28岁,考中进士及第,被仁宗授予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一职。

没过几年,因父母年迈,包拯为了能在父母膝下尽孝,逐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于是被改授安徽知县,但因离家太远,最终包拯还是选择辞官回家,几年后,父母相继离世,包拯为了缅怀双亲,决定留守家乡,但是经父老乡亲多次劝说,才再次进京请求任职。1037年至1041年,包拯先后在安徽广东等地出任知县一职,任职期间,包拯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于是获得了个铁面无私“包青天”的称号。

1043年,包拯回京任职,担任监察御史,当时北宋时常遭受游牧民族的入侵,为了平息战事,宋仁宗每年向契丹缴纳大量财务,以求和平,包拯得知后,对仁宗建议,应多操练军队,选拔将领,提高边境军事守备,这样就不用位居戎人来袭。当时北宋国力逐渐衰弱,内忧外患,大批贪官污吏层出不穷,为了杜绝这样的现象,包拯提议,被废黜的贪官污吏,不得再次围观,因推行考核恩荫子弟来补充空缺。 包拯为官多年,从不畏惧权贵,他曾弹劾过当朝宰相宋庠,仁宗张贵妃的伯父,以及舒王的女婿等权贵,世人流传一句谚语“反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有包弹”。由此可见,包拯的清正廉明并不是虚传,而就在包拯在地方任职时,还曾遇到一件棘手的案件,而他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和经验,巧妙地破了案。

话说有一日,一个农民家的耕牛被割去了舌头,在听闻包青天的大名后,逐跑到公堂鸣鼓报案,包拯细细问过后,沉思良久,突然对农民道:“你回去把牛杀了,贼人必会自投罗网”,农民大惊,在当时,牛马等牲畜都是他们吃饭生活的工具,没了耕牛,靠什么种地,拿什么还钱填饱肚子? 但包拯并不多座解释,执意让农民回家去把牛宰了,还特地嘱咐,要等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再宰,农夫半信半疑,当天回家后,就在夜里将牛宰了。结果第二天,果然有人前来报案,说有人在家偷偷杀牛,按照当时律法,私自宰杀耕牛是犯法的,于是这人就特地等到天一亮,就来举报,想要换取一笔钱财。

谁知包拯接到报案后,却让人当即将这个报案人给扣押了下来,然后又传来农夫,再一对峙,这农夫家的牛舌头,果真是这报案人割的。原来,前一日接到农夫的报案,包拯就知道这起案子并不是简单的谋财事件,毕竟割去牛舌头,能换几个钱?于是他猜想,这可能是邻里间的报复行为,而这个割掉牛舌头的人,必定会关注农夫的一举一动,见他报官后又无功而返,心中暗喜。

失去了舌头的牛也再无用处,当他晚上看见农夫偷偷摸摸宰牛的时候,就想着第二天要送他去官服,这样一来,不仅报复了他,自己还能获得一笔钱财,何乐而不为,谁知道,这一切都是一个圈套,而正是包拯这样一双慧眼,早已看透,所以才坐在府衙里,等着他自己找上门。不得不说,从这个案子就能看出,包拯才智过人,几乎什么案子到了他手上,都能一一破解,而他办案从不偏颇徇私,广受百姓的喜爱,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事迹能够流传千年的原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