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香赟

编辑|海若镜

“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国内生命科学实验室自动化行业的兴起、新冠疫情期间的加速发展,以及当前逐渐显露出的‘内卷’趋势。但即便如此,实验室自动化仍未得到普及,行业价格依然不透明。”回顾过去两年生科自动化赛道缘何成为投资风口时,中析生物创始人兼CEO朱斌对36氪表示。

中析生物成立于2014年,是较早投入生命科学自动化领域产品研究的中国企业之一。公司现有员工总数近260人,其中研发团队占比约40%;积累长期客户数量近3000家。

实验室自动化概念始于1980年代的日本,最早出现在临床检验领域,海外品牌产品相对成熟,国内企业发展较晚。谈到早年间作为初创公司是如何进入客户企业的供应体系时,朱斌表示,除了占据“市场当时少有同类型中国企业”的先发优势外,定位实验室刚需的移液处理场景、推出高性价比的产品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是生命科学实验室中需求最大,也是最标准化的单品,尤其是在样本量大的高通量实验室。相关调研数据称,预计2029年全球移液器市场规模可达17亿美元。但早年间,海外品牌液体处理工作站价格动辄数十万元起步,大型产品定价在百万元以上,多数实验室难以负担设备购买及后期维护费用。

为解决这一矛盾,朱斌团队经过不断技术学习、积累和设计,在2014年推出公司首款液体处理操作系统,将单品价格“降至3-5万元的区间”,由此打开销售市场。及至目前,中析生物已具备自动化移液处理底层核心技术,搭建多样化液体处理单机产品矩阵,产品种类可覆盖1-384通道和独立8通道移液模块,可灵活应对1-1536孔的移液需求,处理量程从25nL到10mL。今年,公司还推出了创新的宽量程移液模块技术,使得用户能够在0.5至1000μL范围内进行精准移液,无需更换核心组件,大幅提高实验效率和精度。公司现有产品组合可“覆盖实验室99%左右的液体处理工作”。

中析生物产品图示例

2023年,中析生物再进一步,将8通道全自动移液工作站产品价格降至万元,“普惠了国内许多在自动化层面没有太高预算的实验室”。公司方面对36氪表示,今年将在此基础上,把内部“移液处理单机产品矩阵内的单品价格整体降下来”,预计随着新的市场拓展计划铺开,今年年底客户量会在原有规模上“迎来大幅增长”。

谈到公司是如何实现“降价”目标的问题时,朱斌解释,除因具备自动化产品研发能力外,中析生物已搭建17000平方米现代化研发生产中心,拥有机械加工、模具加工、注塑加工等全套制造能力,并“率先实现单品量产”。“得益于这些生产成本下降,我们具备了实现生科自动化产品终端价格下降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在这些基础应用产品的推广过程中,朱斌团队不断挖掘来自客户方的小型定制化需求,推出“100个定制化产品”项目,并逐渐从中筛选出智能分子育种、精准医疗、药物研究、合成生物学、类器官、有害因子采集与监测等前沿领域主动做技术布局,“开展百万元级别以上大型设备研发”。

“相关布局的初始需求源于客户,自身技术储备能力、市场同类型竞争企业数量、能否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等都是我们考虑的因素。这类设备在功能上更加全面,基本可以解决单个实验室的整体需求,将原本需要几十台小型设备才能完成的工作做一个系统串联,替代原有的工作流。同时,因为我们在制造方面的集成度非常高,和市面上同类型企业对标时,可以将成本降到别人的1/3左右。”朱斌表示。

以智能分子育种产品为例,该项目为中析生物与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海南大学联合研发,是基于基因和表型的智能育种平台,并与海南大学合作,实现了“模块式自动化种子基因分型系统”的产学研转化。共同打造的核酸提取与测序文库构建自动化装备,可以同时完成1000份育种材料的DNA提取和建库,相较于传统的标记检测育种,效率提升了上千倍。“通过检测种苗DNA,就能知道这个植株会长成什么样子,能为育种专家省下工作量。”

从商业化角度来看,移液处理设备为中析生物当前主要的营收来源,公司成立10年来基本保持正向盈利,且“客户粘度相对较高”。

朱斌提到,生命科学自动化普及是“大势所趋”,中析生物将不断优化产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让更多“优秀的科研工具更加亲民,并协助科研工作者利用更低的投入,实现更高的研究成果”。

36氪获悉,中析生物于近期完成Pre-A++轮融资,由赛富璞鑫投资基金独家投资,公司也由此实现一年内连融三轮,此前两轮的投资方分别为吴中金控/融玥投资以及启明创投。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产品研发、量产、市场推广,以及团队扩充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