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古以来,权倾朝野的宦官不在少数,但一个出身屠户的街头杂耍艺人之子,却能在王朝禁地专权达二十载之久,这在汉唐宋元明清诸朝历史上可谓罕见。
       这位宦官便是魏忠贤,明熹宗时期掌权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他如何从市井小民步步高升,最终当到九千九百岁的?后来又为何最终惨死于明思宗崇祯之手?种种迷离之处,或许正是历史的精彩之处。


       一个戏子之子的求生之路
       公元1574年,一个叫李进忠的男孩出生在江西抚州一户贫苦的屠户家庭中。这户人家世代以杀猪为生,收入微薄,李父更是个好赌成性的人。某日李父因为赌博欠下重债,无奈之下将女儿卖入了妓院。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的李进忠,性格堕落,与父亲一样沉溺赌博,整日无所事事。直至1590年,16岁的他因为赌博欠债,再无力偿还,只得自行阉割,进入当时正值万历年间的明宫,成为一名太监。
       入宫后的李进忠巧遇“三朝太监”魏朝,便拜其为干爹,并改姓为“魏”。在魏朝引荐下,他得以认识司礼监王安,开始长期侍奉太子妃。然而真正的转机,则是他后来与皇长孙的奶妈客氏的邂逅。


       那一年,魏忠贤二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之时。他意识到,自己要想在宫中立足,必须依附一名有望称帝的皇子。这是八岁的皇长孙朱由校最为明智的选择。
       客氏对魏忠贤青睐有加,而朱由校这个玩伴又正合小皇子的心意。很快,魏忠贤便成了他的贴身侍从,经常陪同他在宫中嬉戏游玩。两人关系亲密,朱由校也渐渐对魏忠贤颇为倚重。这就是魏忠贤仕途崛起的开始。


       权倾朝野,当道“九千九百岁”
       时光荏苒,转眼间朱由校长成16岁的少年,其父神宗驾崩,他继位成为明熹宗。和许多皇子不同,他并未在登基后疏远旧日伴侣魏忠贤,反而对他信任有加。
       在熹宗与魏忠贤的下,魏忠贤迅速攀升到权力顶峰——他奉命掌管司礼监,兼任秉笔太监之职。日理万机的皇上没有时间批阅所有的奏章,这项权力理所应当地下放给魏忠贤。
       一纸宣旨下来,本应属于天子的批红权,不知不觉地落在一个出身卑微的太监手中。朝堂大事,军国要政,竟然可以由一个司礼监说了算。魏忠贤权倾朝野,被称为“九千九百岁”。


       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魏忠贤明白,自己必须巩固势力,逐步清除异己。于是他开始在宫中树立自己的党羽,迫害当时兴起的东林党。在他的运作下,明熹宗也渐渐厌倦朝政,任由他主持大局。
       到了1620年,魏忠贤的金字塔式权力达到鼎盛。他让自己的兄弟担任锦衣卫千户,奉命监督军队;让心腹负责都察院,充当朝廷特务;挤走不同政见的官员,独断专行。没有任何一个臣子,有权力和勇气在这个太监面前说“不”。明朝的国政实权,就这样落入一介太监之手。可惜好景不长,明熹宗在1627年猝然驾崩,年仅23岁的他与权倾一方的魏忠贤,也注定黯然落幕。


       拜师学艺失败的儿子,是否能力担当大任?
       在熹宗死后,其同母异父的五弟朱由检以18岁之龄继承皇位,是为崇祯帝。与其兄长的纵情声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崇祯帝勤政爱民,刻苦朝夕,一心扶持明朝江山。然而,正如世人所说的那样:他是个“能者多劳”的君主,却也仅仅是“能劳”,与“能功”还差了一大截。作为皇帝的崇祯帝,作为儿子的朱由检,他注定是个多灾多难的人。
       他的生母刘氏早在他五岁那年就被廷杖致死。他也不得不依靠继母艰难成长。他自小立志学习,却无法拜入名师门下。为此,他只能一边学习武艺,一边通过大量读书来丰富自己。


       然而世事的不公仍然接踵而至。他的同母哥哥熹宗先他一步登基为帝;他本人则被排除于皇室主流之外,幼年在皇宫里备受冷落。种种不如意,让他内心渴望被承认和重视,同时也对人性的阴暗与社会的黑幕产生出超越同龄人的警觉。
       也正因如此,1627年崇祯帝登基之初,便下定决心要铲除乱政的根源——魏忠贤一党。尽管魏忠贤曾有意拉拢他,但这已于事无补。


       铲除魏党,掌权之路的新开端
       崇祯帝登基后的头一个月,便削去了魏党心腹崔呈秀的官职和兵权。崔呈秀此人深得魏忠贤倚重,原为东厂提督,后升任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一朝失势,直接削弱了魏党在朝中的力量。
       魏忠贤意识到大势已去,欲图谋划东山再起也无从下手。更令他绝望的是,这个出生寒微的皇帝,似乎志在必得,誓要铲除他这个害群之马。


       不到三个月,魏忠贤在绝望中选择了自尽。而其心腹和党羽也在崇祯帝的清洗行动中接连落马,有的被诛,有的被贬。至此,操纵20年朝政的魏党,在数月之间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崇祯帝自己的新班子。
       在铲除魏党的同时,崇祯帝也着手平反冤假错案,重新启用之前被魏党打压的正直官员。对于大明这个濒临衰败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开端。可惜,好景不长,诸多努力也无力回天。大劫仍在后头等待,朝命旦夕可危。


       内忧外患,明朝灭亡注定?
       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陕西全境血色的天象预示了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此后三年水旱风灾接连发生,百姓死伤过半,民心汹汹。此时,贫苦出身的李自成也在陕北丢掉了邮递的工作。在他看来,上天已经和他作对,什么都不会再失去了。
       于是,1633年农历十月,李自成举红旗起义于淳化、三原一带,响应的百姓组成大顺军,声势浩大。两年后,他们攻下西安城,更是壮大了声势。而此时的崇祯帝早已东线钓鱼,西线挑水,四面楚歌。


       大顺军膨胀的同时,北方的满清也蓄势待发。皇太极多次出兵边关,强迫朝廷屈服。崇祯帝不得不精力分散,既要镇压农民起义,又要抵御外敌入侵。两线作战的锋芒焕发,已经是强弩之末。
       最终在1644年,大顺军兵不血刃入主北京,崇祯帝在最后一刻选择自缢殉国。至此,明朝经历276年的统治后走进历史。它的覆灭,与皇室的腐朽衰败和自身积弱不振息息相关。明朝覆灭,人们不禁追问历史。可若问崇祯帝本人,他是否有放弃帝位,全身而退的机会?答案是否定的。
       对他来说,皇帝是神圣的使命与担当。纵然朝堂已无法整肃,民心已无法收回,他也没有退缩和逃避的念头。在断头台边,他只想到要守护祖宗留下的江山和百姓安危。


       结语
       崇祯帝就是这样一位君主。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可谓大明中最敬业的皇帝。他并不完美,却殉国诚挚。种种努力也抵挡不住厄运的降临,亡国之祸注定无力回天。
       人们惋惜崇祯帝时,也许更惋惜的是大明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吧。它在魏忠贤的乱政与权谋下步入衰微,又在崇祯帝的殉难中走完了最后的命运。
       权倾朝野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终究不是几句空话能够救赎的。而敬业明君崇祯帝的努力,也抵不过国运的坍塌。这就是历史残酷的真相。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