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中国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神舟飞船一次次在这里升空与返回,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4月9日,农户驾驶拖拉机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万亩玉米连片种植区中播种(摄影:新华社记者彭源)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在马铃薯育种科研人员看来,太空育种虽没有神话那么夸张,但确实能有效缩短育种时间。

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柏耿介绍说,传统的杂交育种一般需要8年至10年的周期,但太空微重力、高辐射的环境加大了种子变异的可能,缩短了传统育种周期。

“神舟十四号飞船搭载了20000粒马铃薯实生籽,神舟十六号飞船则搭载了66500粒。”胡柏耿说,这些“上过天”的实生籽已进入大田鉴定评价阶段,经过三四年的重复鉴定评价,那些持续表现稳定的种子就可以推广应用了。

“苍穹太空让马铃薯育种有了更多的可能。”胡柏耿感慨地说,“我们非常幸运赶上了祖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能在自己的载人飞船上搭载种子,自主开展航天育种。”

现在,胡柏耿和科研团队正力争通过航天育种和分子生物技术的结合,将马铃薯传统遗传杂交育种周期缩短三分之一。

在内蒙古,担负生态修复职责的草种也像马铃薯实生籽一样,“乘坐”过神舟飞船。

马彩娥是蒙草集团创新育种研究院的一名选育员。她负责的草种中,有一些是搭载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六号飞船上天的航天草种。

“航天草种比较珍贵,所以都是单株育苗,而普通的种子一般直接播种。”马彩娥说,育种周期很长,但目前航天草种表现出的一些趋势很令人振奋。

“搭载神舟十三号飞船回来的偃麦草,抗旱和抗寒性很好,而且分蘖比较多,意味着产草量会比较高。”马彩娥说,航天草种的选育让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也更具探索性”。

“身处太空与地面,总有不一样的地方。航天草种和普通草种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但这需要时间,只有长出来才会发现它们的不同。”她说。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也在边远地区孩子们心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摄影:新华社记者刘金海)

尽管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东风着陆场已成为主着陆场,但曾多次迎接神舟飞船返回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依旧续写着与航天事业的不解之缘。

2006年,中国文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捐赠180万元在这片草原上援建了神舟希望小学,捐赠款源自艺术作品《跃马图》的义卖款,而这幅作品曾“乘坐”神舟六号飞船,与航天员一起在太空翱翔。

这个学校的校园里,处处可见航天元素。教学楼前是腾飞的火箭模型,校园里张贴着航天知识的科普文章,楼道里挂着神舟系列飞船的图片,学生们可以在航天科技教室观看相关视频,还能制作手工的太空模型。

“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鼓舞着我们,也给学生带来很多实实在在的改变。”校长李保平说,2006年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资助留守困境儿童,已累计帮扶1700多人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专家也经常来给师生讲授航空航天知识,“他们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来自星辰大海的种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