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父母是我们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
父母过世之后,帘子就不见了,我们要直接面对生死了。
可是有的人,却没有活明白,父母尸骨未寒,就开启结仇、断交、争吵模式。
殊不知,帘子背后,还有血脉,家庭,言传身教等等。
想一想,若是手足相残,也有意义,这个世界不是乱套了?
静下来,多看看以下几个问题,很快就能释怀了。
01
吵什么?外人正在幸灾乐祸。
在南朝时期,到处烽烟四起。
刘骏费尽周折,做了刘宋的孝武帝。
有了皇位,接下来就要考虑设立太子的事情了。
按照道理,应该设置嫡子刘子业,但是刘骏更喜欢的是第八子刘子鸾。
刘骏模棱两可的态度,加上皇位的吸引力,导致刘子业和兄弟之间,明争暗斗。
就在家业传承还没有确定的时候,刘骏就过世了。
刘子业迅速以嫡子的身份登基,然后把所有可能争夺皇权的兄弟,进行处置。
还未成年的刘子鸾,首当其冲,不仅本人被害,支持他的团队,都被问罪。
刘子业本想,自己是稳坐钓鱼台了,却没有发现,自己失去了“左膀右臂”,变成了孤家寡人,外人早已虎视眈眈。
景和元年十一月,刘子业的叔叔湘东王刘彧与亲信阮佃夫、王道隆、李道儿,闯入皇宫,还联合刘子业的亲信寿寂之、姜产之等十一人,推翻了皇位。刘子业被废。
记住一句古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当兄弟姐妹吵吵闹闹的时候,外人会看笑话,就是有人来插一句,看起来是做好人,其实是巴不得吵闹更凶。
当吵闹到一定程度,兄弟姐妹会互相伤害,这时候,外人就有机会的好处了。
苍蝇就喜欢破壳的鸡蛋,外人就喜欢兄弟互撕的家庭。
从社会的角度看,兄弟姐妹的不合常理行为,就像给外人演出了一场悲剧。村里人,亲戚朋友,都来围观,你好受吗?
要是大家争斗的时候,外人把你家的利益拿走了,你愿意接受吗?
问题想清楚了,你立马会停止对兄弟姐妹的恶行。哪怕自己一无所得,也没有关系。
02
争什么?父母家已经空空如也。
父母过世的时候,兄弟姐妹会想尽办法,安排落葬的事情。
落葬之后,就该考虑家业的分配了。
家里的房子、古董、田地、果园,小到一把镰刀,几只鸡,都是财产,都要分配。
大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斤斤计较,因此就有了翻脸、结仇的样子了。
也许,父母还活着,但是苟延残喘了,兄弟姐妹就开始算计财产了,积怨很深。
不管什么情况,你把父母的财产,都拿出来,合计一下,就会发现,真的没有什么价值连城的东西了。
特别是一些农村家庭,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有两间老屋,有一片不耕种就颗粒无收的田,还有山上的一片树林。至于存款,可能都没有,还得靠儿女给赡养费。
那么小的财产,你和兄弟姐妹就争夺了好多天。从时间成本上来看,是不合算的。
就说父母的老屋,应该是最大的财产了吧。
多少人,还在老家居住?若是你不在老家居住,一年四季在外头,或者在城里定居了,你就是得到了老屋,也是锁起来。其价值何在?
一些瓦房,你得到了也是麻烦,三五年就要去修理,否则会漏雨,导致垮塌。这投入的成本是连续的,让人很头痛。也是鸡肋。
父母的财产那么少,也在过世的时候,分配光了。
为什么父母过世之后,兄弟姐妹还要断交、结仇呢?还有什么价值,值得再来一次?
说到底,你就是不服气,为什么自己分那么少。一开口,就是你在翻旧账,心那么小。
矛盾的根源,都是蝇头小利,你格局稍微大一点点,就哑然失笑了。
03
靠什么?谁不是靠好家风。
父母过世了,但是活着的人,还得继续活下去,总得看未来。
你若是把兄弟姐妹的矛盾带着走,你大概率会把矛盾延续到你的子孙身上。
世世代代都结仇,想起来就脊背发凉。
冤家宜解不宜结。这样的道理,古往今来,都是对的。
更好的是,每一代人都懂得化解矛盾,留住恩情。形成上行下效的好家风。
北宋的苏洵,夫妻和睦,读书多年。
为了改变家庭,苏洵向兄弟苏澹、苏涣借了一笔钱,在京都买了房子。
就在苏洵债务没有还清的时候,就过世了。
接下来,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和和气气地商议,一起承担债务。
因为兄弟情深,苏轼在牢狱中,第一时间就想到苏辙,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因为兄弟情深,感动了皇帝,苏轼离开牢狱。
非常明显,苏洵和兄弟姐妹的关系不错,对苏轼苏辙兄弟也有很大的影响。
家业大小没有关系,家风好, 比金子更可贵。
我们的一生,出走再远,迟早要回家。家庭,贯穿了人生的始终。
如果你知道,前程似锦,靠的是家风,你还要和兄弟姐妹反目成仇吗?你会知道,吃亏是福了吧。
04
为什么我们把兄弟姐妹,称之为“手足”。
也就是说,手足一起用,左右手一起发力,人的力量就最大。
若是一家人,携手同行,家的力量就最大。
父母过世后,你把手足都丢了,还怎么干活?这不是废掉了自己吗?
你应该这样想,不管父母的财富,到了谁的手里,只要没有给外人,那就是在家里。
人非圣贤,“利”字在心中。
心有大有小,大大的心,装天地;小小的心,装铜钱。
在此,也告诉你几个解除仇恨的方法:放下面子,主动和解;长兄为父,遵照执行;学会利他,百利无害;不翻旧账,心宽体胖。
愿你我,一念向善,一生向上。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