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1年,犬戎乱镐京,西周灭亡。王室东迁,史称东周。从周平王的角度来看东迁是始料未及之下迫不得已的选择。但其实早在西周灭亡的三年前,就已经有人洞若观火地察觉到了这一天,并着手为东迁后的王朝打造了王朝复兴的战略基石。
一、郑国建国方案
这提前洞悉天机的人,分别为日后郑国的创始人郑桓公姬友,以及当时著名时事评论家伯阳父。
姬友是周厉王的幼子,周幽王的叔父 ,也是当时周王朝三公之一的司徒。周宣王时期把弟弟姬友封在郑国,位置是今天陕西关中盆地西部一带,这是日后犬戎之乱的重灾区。
伯阳父是周王朝的太史,太史是当时知识含量最高的一个群体。伯是他的排名,阳是他的名字,父是时人对他的尊称。
公元前774年,彼时周幽王跟太子姬宜臼(后来的周平王)的关系已然剑拔弩张,察觉到苗头不对的郑桓公找到伯阳父请教道:这大周吃枣药丸啊!我不想子孙遭受池鱼之殃,该怎么办呢?伯阳父开宗明义地告诉他:王室将卑,夷狄必昌,不可偪也。
言外之意就是你的担心是对的,王室衰落之后,以前被镇压的那些夷狄一定会出来兴风作浪,这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您必须得挪挪窝,不能继续待在关中盆地了,要离野蛮人远点啊。
那该往哪跑呢?
伯阳父的意见是不能离新首都成周,也就是洛阳盆地太远。这很好理解,离权力中心越近好处越多嘛!
紧接着他又给郑桓公逐一分析了成周周边的势力范围,洛阳的南边有汉阳诸姬和荆蛮楚国,东边是齐鲁陈宋这些传统强国,北边是鲜虞国、卫国和南燕国这些北境诸侯,西边有晋虞虢芮诸国。
伯阳父认为这些国家不是血脉至亲就是老牌反动派,以郑桓公的体量,他是谁也啃不动的。
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洛阳盆地东边,黄河、济水、颖水、汝水这四条大河之间,有两个浑身是缝的鸡蛋,郑桓公可以尝试着去叮叮他们。这两个鸡蛋就是东虢国和郐国。
东虢国的位置在洛阳盆地东北,此地扼守着著名战略要地虎牢关。郐国的位置在今天河南省会郑州。伯阳父认为“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日后王室有难,这两个家伙一定不会来勤王,到时候郑国就可以借助王室的支持把他们给吞掉。
为什么呢?
因为王室把这两个小国分封在成周的东大门,那肯定是信得过他们才这样安排,若是这两尊门神真的骄奢怠慢的话,那么周王室无论如何也会换掉他们,所以伯阳父的这个提议可行性是非常高的。
二、郑桓公的野望
但郑桓公明显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姬友小同学是一个比较有理想的人,他的目标绝不止于给王室当一条看门狗。这次搬家除了避难之外,其间肯定夹杂着趁王室衰落做大做强的想法。
如果他把国家建立在虢、郐之间,固然能够享受到王室的政治红利,但这块地方发展空间有限。它的西边是王室,东边是殷商余孽宋国,北边是同宗大国卫国,成长空间有限不说,还容易受制于人。于是不死心的郑桓公又询问太史伯阳南方有没有发展空间?
所谓的南方指的是今天湖北的江汉平原。周朝时期的江汉平原可不是今天的样子,其大部分区域都被云梦泽覆盖,属于典型的塞外蛮荒之地。郑桓公为什么放着天子脚下的二环不选,却选这么一个老弱边穷之地呢?那是因为湖北这个地方有一样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青铜。
商周是青铜时代,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无论是祭祀用的礼器还是征伐用的兵器,都离不开青铜。所以当年湖北地区的铜绿山就是商周时代的中东啊。为了保护这个战略要地,周王室在南阳盆地设置了汉阳诸姬等诸侯国来拱卫从铜绿山到镐京的青铜运输线路。彼时,汉阳诸姬的领头羊是随国,湖北的铜矿就是掌控在这个国家手上。故有“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说法。
从地形图上看,随国这个地方西边是大洪山,东边是大别山,北边是汉阳诸姬,想要染指随国的铜矿资源,你只能从他南边的江汉平原下手,事实上后来的楚国就是按这个路数打的。
历史上围绕着楚国和随国还发生过一次有趣的对话,有一次楚国伐随,随国说:我无罪。而楚国的回答很无赖:我蛮夷也!
后人都说楚国蛮横无理,其实楚国已经很委婉了,他只是不好意思点出随国的罪过而已。随国的罪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啊!
太史伯阳一听,哟,小伙子野心不小啊!我不是跟你说了吗,王室将卑,夷狄必昌啊!那个地方大老楚早就已经惦记上了,你跑过去不是给人家送菜吗?
可郑桓公还是不甘心,他又向太史伯阳提出另外一个方案:谢西之九州如何?
“谢”是当时南阳盆地汉阳诸姬中申国的谢邑,该地也是谢姓的发源地,申国地理面积占据大半个南阳盆地,是仅次于随国的大国。九州指的是九个两千五百户的州邑。谢西九州就是申国西边的九个州邑。这块地盘当时被一个叫鄀国的国家所控制。
这个鄀国是楚国北边的一个国家,跟楚国还有不小的渊源,据清华简记载,楚国建立之初由于太穷,连祭祀用的三牲都凑不齐,不得已在晚上偷了隔壁鄀国的牛来祭祀,所以楚人也就逐渐形成了晚上祭祀的风气。
郑桓公之所以瞄准鄀国这个地方,动机很不单纯。因为鄀国这个国家是殷商古国,并不是周王室分封的姬姓血脉,郑桓公如果在这里动手,比较容易得到汉阳诸姬的帮助。你太史伯阳不是说我干不过大老楚吗?那我就先拿下鄀国,再联合汉阳诸姬伐楚,不信这还干不翻他?!
太史伯阳一如既往地否决了郑桓公的提议,他给出的理由是:谢西九州都是战斗民族,那里的百姓贪婪而残忍,你是干不过他们的。
太史伯阳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我们前面说过,从铜绿山到镐京的青铜运输大动脉对周王朝而言至关重要。而这条大动脉的大致路线是先从随国出发,经过汉阳诸姬扼守的南阳盆地,然后通过秦川四塞之一的武关道,再穿越茫茫秦岭进入关中。
巧了 ,鄀国的位置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商於之地,也就是武关道。这么一条生死攸关的交通命脉,周王室居然能容忍一个外姓诸侯横在中间,那么原因有且只有一个:它没有能力消灭这个国家。
毕竟这种建立在秦岭山地上的国家天然就对周王室的战车免疫,你要想灭掉他,那就只能跟他打山地游击战。周王室都做不到的事,你郑桓公就更别想了。
最后郑桓公很不甘心地问了一句:周朝衰落了,谁会崛起?言下之意就是这崛起名单上有没有我大郑啊?太史伯阳父给出的答案是秦齐楚晋,没你郑国的菜碟。
无可奈何的郑桓公最终只能按照伯阳父的计划行事,他先是用重金贿赂虢、郐两国的国君,在虢、郐两国之间拿到了十个城邑,以京城为首都建立新的郑国。
插一句题外话,这京城也就是后来郑庄公的好大弟,“京城大叔”共叔段造反的地方。
三、太史的良苦用心
为什么要从京城迁都到新郑呢?因为新郑更靠南边。
我们前面说过,郑国这个地方东西北三面全都是铁板,那么他想要扩张的话就只能往南方寻找阳光下的地盘了。
当年太史伯阳给郑桓公制定隆中对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给出的方案是“唯谢、郏之间易取也!”
“谢”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南阳盆地的谢城,郏是新郑南边的一个商朝古国,今河南郏县。吞并谢郏之地就是要打通新郑跟南阳盆地的交通线,通过这种办法在王室东迁后重新打通一条由随国通往洛阳的青铜之路。
那么这条路以前难道是不通畅的吗?并不是!
只不过谢国跟郑国这两个姬姓诸侯之间还隔着一大堆如邬、弊、补、舟、依、鞣、历、华、郏、胡之类的国家,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跟鄀国一样,全都是商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的古国。王室衰落后,这帮人会不会再买姬家的账是很难说的。
周是一个讲究“亲亲”的朝代,在他们看来自家人永远最可靠。这么重要的路线可不能掌控在这些外姓人手上。在太史伯阳的构想中,只要郑国能打通跟南阳盆地的联系,那么王室就仍然可以通过控制青铜来保持优势地位,只要王室继续保持优势地位,那洛阳盆地西边的死忠“西虢国”、北边的铁杆支持者卫国,以及南边孤悬海外如婴儿之盼父母的汉阳诸姬,就能紧密团结在以洛阳盆地为核心的王室周围。
有人说,作者你这是一厢情愿,有证据吗?当然有!
我的理由是,上面列出的这几家都是西周时期王室重点扶持对象,是与王室同呼吸共命运的国家。
虢国是名副其实的王室之盾,从出土青铜器来看,虢公是诸侯中为王室征战最多的国君。周厉王时期,奸臣虢公长父和周幽王的佞臣虢石父无一例外都是虢国人,这难道因为虢国专门出产坏人吗?不,这是因为只有虢国才愿意给领导当那个得罪人的白手套,这样亲密关系,你细品!
至于卫国,与大家印象相反,这家伙可是西周乃至东周早期的天下第一大国,他的封地是当年商朝故都,西周时期王室为了镇压殷商余孽,在对卫国的扶持上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
至于汉阳诸姬,前面说了,他们可是青铜路线的守护者,王室对他们的信任能少的了?还是说他们离开王室能对付得了南方那群野蛮人?
因此,这些国家跟王室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王室衰落后,这些在西周时期风光无限的家伙很快就跟着滑落了。所以如果有机会,他们一定会站在王室周围的。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啊!太史伯阳堪称完美的计划中有一个谁也没想到的bug:郑国。
由于太史伯阳给郑国加的担子太重,导致郑国的崛起太过成功,成功到了引起王室的忌惮。犬戎之乱爆发后,郑桓公跟周幽王一起以身殉国,他的儿子郑武公继续执行当年太史伯阳给他父亲定下的策略,在王室的支持下灭了虢、郐两国,然后迁都到郐国的首都新郑,以此为支点征服了南边如胡国一众小国,不仅如此他还跟申国公主武姜联姻生下郑庄公跟共叔段,算是初步完成了打通“谢郏”的战略构想。
郑庄公时期,周桓王为了制衡郑国,想要扶持西虢国代替郑国在王室的地位,卫国害怕地位不保也跟着一起围殴郑国。最后造成了周郑反目,同室操戈的双输局面。而与此同时,占据江汉平原的楚国却在不停地染指汉阳诸姬。楚人趁周郑两个核心发动机内斗之际,召开沈鹿会盟,团结一些不受中原待见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南方搞了一个小西周。
楚武王时期,羽翼丰满的楚国开始对汉阳诸姬发动猛攻,失去外援的汉阳诸姬在大老楚的冲击下要么像申国、黄国一样被灭,要么像随国、唐国一样断绝与中原的联系加入了楚国主导的南方共同体。短短30年间,“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湖北铜矿从此落入楚人手中,周王室彻底失去了复兴的资本。
文史君说
历史上周王室在平王东迁之后仍旧保留了相当大的体量优势。如果周郑两国能够同心协力,而不是同室操戈,按照太史伯阳的规划,诸姬联盟很有可能会成为秦齐楚晋之外的第五极,而不是后来那个任人拿捏的受气包。
参考文献
左丘明:《国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司马迁:《史记·郑世家》。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