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7月,清朝举办了一场殿试,这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级考试,考生们能否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就要看殿试中的表现了。不过,有时候光有真才实学也不行,想要考中头名状元,往往也需要巨大的运气。


       这一年是甲辰年,因此这场殿试也被称为甲辰科。根据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殿试一般分为三个等级,称为一甲、二甲和三甲。人们常说的进士及第,指的就是一甲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如果是考中二甲的话,可以算是进士出身,考中三甲则叫做同进士出身。
       殿试一般不会黜落考生,只要能够进入殿试,最差也能得一个同进士出身,算是有了入朝为官的资格。不过,读书人一般都比较傲气,百尺竿头谁不想更进一步呢?因此,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进入殿试只是牛刀小试,高中状元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话说清朝举办的这次甲辰科殿试,由于正值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前夕,因此主考官们格外卖力,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老佛爷。然而,即便是主考官小心翼翼,最后还是出了纰漏,考官们报上去的第一个名字,就让老佛爷看了之后勃然大怒。
       在这次甲辰科中,考官们经过评定后认为,广东学子朱汝珍当取第一名。慈禧太后看了朱汝珍的试卷后,发现此人确实很有才学,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可是,当她看到朱汝珍的名字时就不高兴了,因为这个名字让她想起了当年总给自己添堵的珍妃。


       如果仅仅是名字不合太后的意,那其实也并非是什么多大的事,慈禧也不打算就因为这点小事就剥夺此人的状元资格。可是当慈禧看到朱汝珍的籍贯后,立马把试卷给扔了出去,把几位主考官痛骂了一顿。
       原来,这个朱汝珍是广东人,而当年的维新派人士比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还有那个席卷了大半个清朝的洪秀全都是广东人,慈禧太后焉能不怒?考官们看到太后震怒,于是赶忙把第二名的试卷递了上去。


       慈禧太后翻开第二名考生的试卷眼前顿时一亮。这名考生文章写得怎样,慈禧太后倒没细看,不过这个考生的字写得是真不错,慈禧看了十分满意。然后她又看到这名考生名字叫刘春霖,心里就更加满意了。
       因为当时正值酷暑,老天爷已经许久没下雨了,天气酷热而又干旱,看到刘春霖的名字,慈禧太后觉得这个寓意好。当然,更关键的是刘春霖是北方人,他的老家是直隶肃宁,距离京城并不远。因此,慈禧太后当场就点了刘春霖为状元,朱汝珍则屈居榜眼,至于探花郎,则给了八旗贵族出身的商衍鎏。


       刘春霖家境贫寒,世代为农,刘家陡然间出了一名状元,一下子就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不过,刘春霖这个状元并未风光多久,在他考中状元的第二年,清朝就下令废除了科举制度。之后在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的推动下,各地开始推广建设新式学堂,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刘春霖、朱汝珍和商衍鎏等人虽然是殿试的头名三甲,但是朝廷觉得他们以前熟读的那些四书五经已经不合用了,不适合朝廷如今的需求,于是就将他们派到日本法政大学去留学。等到刘春霖学成回来,已经到了1908年了,没过几年清朝就灭亡了。


       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考中状元没几年大清就亡了,他的一身所学在清朝也没能得到重用。那么,在之后的民国时期,他又得到了怎样的待遇?是否发挥了自己的状元之才呢?其实,对于刘春霖来说,他在民国时期更像是一个吉祥物,成为各方竞相争取的对象。至于他的状元之才,却是完全被埋没了。
       清朝灭亡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而且他不久之后就暴露了称帝的野心。刘春霖作为前清朝的状元,自然也就成了袁世凯笼络的对象,被召进府中担任总统内使。其后,不管是黎元洪还是冯国璋等人,他们都没有真正重用刘春霖,而是将其当成了一块笼络读书人的招牌,让其长期担任总统府的秘书长。


       后来在刘春霖的争取下,他终于被外放到直隶,担任直隶的教育厅长,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心灰意冷了。在这种各路军阀混战,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的情况下,想要办好教育显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于是在1927年,刘春霖辞去了一切职务,闭门不出,在家研读诗书。
       在此期间,于东北“复辟”的溥仪,曾经派人来邀请过刘春霖,想让这位前清朝的状元郎去给他撑台面,但是被刘春霖严词拒绝了。后来抗战爆发后,日本人听说刘春霖这位前清状元还留在北平没走,于是就逼迫他当北平市长。结果刘春霖非但不接受,还把日本人派来的说客给大骂了一顿。


       日本人恼羞成怒之下,就动用武力将刘春霖一家赶到街头,后来更是决定要杀掉刘春霖立威。多亏了爱心人士的多方救援,刘春霖一家才保全性命。因为刘春霖原本身体就不好,经过这件事的打击后,更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44年,刘春霖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时年72岁。
       纵观刘春霖的一生,最风光的时刻可能就是高中状元的时候了,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后由于时代的变迁,刘春霖这位前清状元空有状元之才,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最后只能辞官返乡郁郁而终。不过,他晚年时期面对日本人的逼迫,还能不惧危险保持气节,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不负他的状元之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