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我们形容一个人品格高尚,作风正派,可以用“风骨”来形容,这个词是一个褒义词。但其实这个词最早不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格的,而是古代美学理论范畴内的。
最初我们听到或者看到这个词出现的情景一般是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文学领域内的。
“风骨”这个词在唐朝之前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单纯描述自然界的自然景物阶段;第二个时期是形容人的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阶段;最后一个时期是作为评价的一篇文学作品风格的阶段。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风骨”一词也引申到了人的身上。《北史·梁彦光传》中有一句话这样记载:“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
通过寥寥几字我们便可看出实在夸赞一个人品格高尚,可以使宗室兴旺。
自此之后,至唐朝“风骨”一词融入诗中,宋以后至今这个词汇应用的场景得到了充分延申,但是其意义一直没变。
唐代诗人为何偏爱将“风骨”写进诗
早期的唐朝充斥着宫体诗和应制诗这两种诗的体裁,那什么是宫体诗,什么又是应制诗呢?为何最后这两种诗歌体裁会广受批判?
首先,何为“宫体诗”,其实与其说它是初唐时期一种诗的体裁,还不如说它是由魏晋南北朝、隋朝时期留下来的“遗毒”。
因为这种诗主要宫中特有的体裁,主要以宫廷日常以及男女之情这类素材为主的一种诗词,通过使用大量华丽辞藻的堆砌,给人以华为不实之感。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应制诗又是一种什么体裁呢?我们通过它的另一个名称就很容易分析出这是一个什么体裁的诗了。
“应制诗”又叫“应和诗”,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给皇家歌功颂德的体裁,这类体裁的诗主要应用在宫廷游宴和应用在科举考试中的省试诗。
之后唐朝的诤相魏征制止了这两类荒唐的诗歌体裁在宫廷中的滥用,对规范唐朝宫廷的诗歌体裁和内容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可以说是魏征的这次改革,使初唐的一些品德与才华兼具的诗人,更热衷把“风骨”引入到诗词中来,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初唐四杰”。
唐中早期表现“风骨”的作品
“初唐四杰”是强有力的响应者,这四位诗人,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的诗词足以引领一个朝代的风尚。
而他们基本都是采用边塞诗体裁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自喻,或者通过对景色或者物品来比喻人。
我们首先来看看王勃这位诗人,他年少成名,就连唐高宗在读了他的诗后,都连夸了他三声“奇才”。
一篇《滕王阁序》成就了王勃,也让他因为才情葬送了生命,虽然早逝,但是他留下了诸多佳作,诗中尤见“风骨”。
下面这首《滕王阁诗》就是王勃对《滕王阁序》的概括,其精彩程度一点儿也不比给它写的序逊色,这首诗的内容是: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该诗描写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以及滕王阁内燕舞莺歌不再。清晨的云彩从阁顶掠过,傍晚的雨水从山头一点点落在珠帘之上,看着这般情景,回想那不再热闹的滕王阁。
如今几朵白云映衬着它江中的倒影,飘飘荡荡,物是人非星月轮转,也不知道修建这座楼阁的滕王如今在哪里。
不见滕王,却只见楼槛外长江的滔滔江水滚滚奔流向天边。
这首诗意境优美,王勃对诗词的景物描写一气呵成,给人一种凄凉之中透着几许傲气。
全诗表达了虽然滕王阁雕梁画栋,这里也曾经士绅来往,夜夜笙歌,好不热闹,但是如今却人去阁空,好不凄凉。
表达了作者对世间荣华富贵毫无贪恋之情的高尚情操,这何尝不是一种巧借景物来比喻人不贪恋荣华富贵的佳作?
最后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位诗人叫陈子昂,这位陈子昂写过大量有关“风骨”的诗。关于陈子昂,《新唐书·陈子昂传》上有这样一段记载:
“唐兴,文章承徐庾之风,天下尚祖,子昂始变雅正。”
陈子昂人称“诗骨”,他在批判宫体诗和“应和诗”这两种不正诗风的事情上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比如陈子昂的这首《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这首诗的体裁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讽今,借诗抒发出自己的深沉感情。
作者借着当时自己的居住环境,来暗喻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忱,但报国无门,如今只能把这种感情借着诗才能抒发出来的悲凉情怀。
被唐朝文人志士广为歌颂的豪侠
之前上文介绍过说“风骨”一词,直到今天还借此来寓意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在唐朝也有一位特别著名的豪侠也被后世盛赞是有“风骨”的人,这个人就是南霁云。
此人是魏洲顿丘人士,唐玄宗、肃宗时期的名将,梁羽生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唐游侠传》中的主要人物。
梁羽生先生小说中对他是这样评价的:“敢笑荆轲非好汉,好呼南八是男儿。”
南八便是南霁云的小名,该人为人豪爽仗义,喜好行侠仗义,江湖上口碑很好,后来南霁云报效了朝廷,为朝廷平定了安史之乱。
关于南霁云的主要事迹,我们今天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南霁云家境贫寒,青少年时期外出打工。
此人不仅工作勤奋上进,而且业余时间好学,能文能武,为人仗义,颇具豪迈之风。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睢阳太守向张巡请求支援,张转而派南霁云前往彭城,找御史大夫许叔冀请求支援。
许叔冀拒绝支援后,南只好突围至临淮,找到御史大夫贺兰进明请求支援。
这最后一次突围可谓是困难重重。但南霁云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仍能突围成功,赢得了二次争取求援的机会。
可是贺兰进明却是一个想乘人之危的人,他想将南霁云留在身边听命于自己,但南霁云拒绝了他。
于是贺兰进明也没有答应南霁云的支援请求,南霁云见遭到拒绝,于是自断手指明志,再一次向对方提出救援请求,但是仍被拒绝。
无奈,他只能仰天叹息一声,回到张巡身边一同抗敌。
757年10月,南霁云,张巡一同被俘,叛军尹子奇前来劝降,遭到了南霁云的严词拒绝:“男子汉大丈夫,不可向不义者屈服”。
图源网络
可见南霁云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哪怕付出生命也不愿屈服,说完了这句话他便与张巡一同就义了,时年45岁,后世称南霁云是具有“风骨”义薄云天的豪侠。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盛唐不再,随着南霁云这样的豪侠逝去,唐朝君王和百姓再无安生日子。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再也无暇吟诗作对,和对“风清骨峻”的追求了,“风骨”在唐朝的发展被迫终止了。
结语:
“风”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运用在文学艺术方面就是风度、气度,“骨”是动物的骸骨。
运用在文学艺术方面,它就是属于内心的一种坚定不移的力量,“风骨”二字加在一起就是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讲求原则的褒奖。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历史没有发生过断层的国家,在这个国度生活了世世代代的人们,也在默默地展现出了“风骨”的力量。
称赞一个人有“风骨”则说明这个人是一个具有优良品德的人,而中华民族的“风骨”指的就是我们的文化底蕴,不屈不挠的精神,不卑不亢的态度。
参考文献:
《北史·梁彦光传》
《滕王阁诗》
《新唐书·陈子昂传》
《燕昭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