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技水平落后,在生产生活中难以发挥大的作用,无法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为了改善自身的窘境,他们往往会求取神灵庇佑。例如,皇帝会在每年开春时,设坛祭天,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普通老百姓则会敬拜逝去的先祖,期望财源滚滚,五谷丰登,老祖宗流传下一句俗语“上坟带上此三人,祖先高兴财上门”,意思是祭祀随行者中有这3类人,所许之愿必然会实现。

这第一类人便是孝子贤孙。古人尊崇孝道,在科举制兴盛之前,选拔人才主要使用察举制。地方会推荐一些俊生去京城,由朝廷考察包括孝道在内的诸多品行,比如我们都熟悉的《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他早年便以孝敬祖母闻名。祖母患病时,他急得泪流不止,日夜守在床前侍奉,留下美名,后来被朝廷征召为尚书郎。 孝不仅体现为对生者的赡养,还包括对死者的崇敬,丁忧制度便是这一思想下的产物。父母去世之后,子孙要守孝至少3年,期间不能饮酒、不能吃肉、不能参加娱乐活动,未婚者不能嫁娶,已婚者不能与爱人同房,有人一旦违反,就会遭到周围人的唾弃。

比如汉朝时,有一个叫赵宣的人,在父亲去世之后守孝十几年,受到大家的一致夸赞,被推举做官。但是后来他被爆出在丧期与妻子亲昵,并接连诞下5个孩子,结果瞬间受到大家十分严厉的谴责,甚至被朝廷定罪关进了监狱。古人认为子孙禁欲会让逝去的父母感到高兴,进而保佑子孙获得荣华富贵。 第二类是考取功名的人。自科举制度实行以后,读书成为万千寒门子弟实现阶级跨越的最佳途径。但千鲤过江,能跃龙门者寥寥无几,所以就有了“五十少进士”这句话,意思就是50岁能考上进士,都算年少有为,这也在侧面印证了当时的科考之难。

民间也知其不易,因而认为金榜题名之人均是文曲星下凡。著名小说集《儒林外史》中就有相似的情节,范进在中举后疯癫,岳父想将他打醒,旁人说范进有神佛保佑,不能轻易打骂,否则会遭到天谴。如果上坟的时候能带上这样一位不同寻常的人,就会让先祖沾染上仙气,进而改变整个家族的运势,后辈自然也会兴旺发达。 最后是事业有成的人。在传统观念中,能做大事的人,通常都有上苍保佑。比如我们熟悉的汉高祖刘邦,据史料记载,他是母亲与蛟龙结合之后生产下来的,命数不凡,后来又斩杀白蛇,自号赤帝之子起兵反秦,最终击败所有强敌一统天下。 此类人带着一种贵气,也能影响一家人未来的兴衰。当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回凤阳祭祖,老百姓们夹道欢迎,与他把酒言欢,共叙往日恩情。凤阳由此成为“龙兴之地”,人才辈出,比如薛甲,他于1522年高中进士,进入兵部任职,后一路摸爬滚打,升迁至四川佥事,相当于现在的省检察院高官。

其实古人对天地神灵的崇拜,本意上还是想讨个吉利,有一定封建迷信的成分,但也在客观上表现了华夏文明对于和平、幸福的追求。时至今日,这类活动还没有禁绝,一方面是因为它含有正向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传承,我们正是从一次次的祭祀中,接过前人的火炬,照亮我们脚下的前行的路。并吸引周围的同胞靠拢过来,凝聚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足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