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荀彧,大家应该都听过他的名字,他的才华非常高,治国理政的能力丝毫不输于诸葛亮,是曹操开创大业的一大助力。若没有荀彧相助,曹操想一统北方,估计还是比较困难的。不过最终荀彧的结局却并不是非常好,在曹操称魏公以前,荀彧遗憾去世,给众人留下了许多遐想。
荀彧之死
关于荀彧的死,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是说荀彧死于忧郁感伤,当时曹操想要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而荀彧出声反对。因为按照正常的思路,曹操的这种行为逾越了规矩,和当年王莽的套路有点相似,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之后便会称王称帝,将天子取而代之,这在荀彧看来是无法容忍的,于是荀彧说了这么一段话劝谏曹操。
《三国志》: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和荀彧相知二十多年,互为好友知己,他本以为荀彧会全力支持自己,没想到是这种结果,非常不开心。不过曹操也没有多说什么,反而是给荀彧封官,封他为侍中、光禄大夫、参丞相军事,荀彧这边自然是懂曹操的意思的,但是他似乎并没有松口。而且他最终因为曹操一直不愿意放弃进国公、加九锡的想法,心情忧郁,最终一病不起,死于寿春。
《三国志》: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恃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这是三国志中对于荀彧之死的记载,从文献中来看,荀彧是死于自身疾病,因为他忧郁烦恼,最终离世。而在另一份记载中,则说荀彧是被曹操给逼死的。
《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这一个观点,后来也被三国演义所采用,说曹操给荀彧送过去一个空的饭盒,荀彧一见到此物,便懂了曹操的意思,随即自尽。由于三国演义流传甚广,所以很多人也非常认可这一观点。不过如果抛开三国演义,回归到正史中,我们可以发现,曹操这个人还是比较光明磊落的,他为人比较真实,开心的时候就大笑,悲伤的时候就大哭,并不像很多大人物一样,喜怒不形于色,所以说曹操不一定会干出逼死荀彧之事,而且从政治目的来看,荀彧死了对曹操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好处!
曹操最开始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军阀,实力并非很强大,荀彧当时其实是跟随袁绍的,只不过荀彧发现袁绍志大才疏,只顾攫取利益,根本没有匡扶汉室之心,所以转而投靠了曹操。从曹操之前的表现来看,其实他是众诸侯中真正忠于汉室之人,当董卓败退时,众诸侯手握兵马,却根本没想过出兵攻击董卓,救回天子,只有曹操率军前去,虽然失败,但也让很多人看到了曹操的一片赤子之心,荀彧就是其中一员。
曹操本身出身于宦官家庭,是阉宦之后,而宦官呢,在很多士人的眼中是上不了台面的,所以之前士族对曹操的看法都不好,直到荀彧的加入。荀彧本就是大士族出身,有他帮曹操运筹帷幄,越来越多的士人站在了曹操这一方,支持曹操击败其他诸侯。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路诸侯逐渐被曹操征服击败,曹操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而人呢,伴随着权力的增加,野心欲望也会急速膨胀,于是便有了曹操想要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之事。
从个人层面来看,荀彧自初平二年(191年)投奔曹操,直至建安十七年(212年)去世,两人相知相交二十余年,互相之间的交情非常深,而且荀彧为曹操立下了大功,如果没有荀彧相助,曹操根本不可能有现在这等基业,此时天下未定,曹操怎么可能杀掉自己的好助手呢?
从大局来看,荀彧背后可是有一大批士族的,荀彧作为士族代表,是一个很大的风向标。曹操可以武力夺取天下,但是不可能武力治理天下的,他必须得依靠这批士族。荀彧不同意曹操加九锡,曹操之所以这么生气,更大的原因是因为荀彧代表了很多人,如果这些人不站在曹操这边,那曹操之后封王称帝之路将非常难走。这也是为何曹操一直没有称帝的原因之一。为了不激怒这些士族,曹操根本不可能杀掉荀彧,他最佳的处理其实是收买改变荀彧。
三国的政治主线,其实一直是士族的权力抗争,在东汉末年,士族遭到外戚和宦官的打击,势力衰弱,后来他们看中了曹操,扶持曹操,他们是想通过曹操来帮自己夺权。而曹操本人,大量启用寒门,对士族是又爱又怕,一直心有提防,所以士族一直不同意曹操加九锡,荀彧之死,本身也是士族对曹操的一大不满。
曹操死后,曹丕之所以能够称帝,其实是因为他对士族妥协得很彻底,曹丕采用九品中正制,给了士族很大的权力,这才赢得了士族的支持,成功的改朝换代。不过也正是因为曹丕的放纵,到了后面士族权力愈发庞大,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结语
说白了,荀彧之死其实代表了三国的政治主线,是士族争夺权力的表现,曹操加九锡,是对士族的试探,而荀彧之死,则是士族对曹操的不满。两股势力一直在不断地互相争斗,直到曹丕采用了九品中正制,为士族大开方便之门,才真正获得了士族的支持,不过士族也因此更加壮大,直接颠覆了曹家天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