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这是毛宗岗大师在修订《三国演义》之时,插入的一首讽刺于禁不忠的诗句,披露于禁为人臣不忠的一面。于禁早在192年,曹操平定兖州的时候,就投奔他。魏家鞍前马后近三十年,征南闯北也算是战功卓著。只因关羽北伐,于禁奉命驰援樊城的时候,战败而投奔了关羽,屡次被后人说成不忠。

千古高名应不泯,长随孤月照湘潭。这是罗贯中对于黄忠的评价,千古高名,足见其对黄忠的赞誉之情。黄忠位列五虎上将,作战英勇,虽然前期默默无闻,自从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之后,便威声大震,被刘备任命为后将军。有人便心生感叹,黄忠只因一场胜仗便名留千古,而于禁却因一次投降却被说成不忠,个人认为,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首先于禁之所以被世人说成不忠之人,有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于禁在不该投降的时候投降了,这与庞德形成鲜明的对比。建安二十四年,关于率荆州军北伐樊城,所向披靡,曹仁自知不是关羽对手,求救曹操,然而当时曹操部下并无人敢应战关羽,毕竟当时关羽白马坡斩颜良文丑,名声在外。曹操亲点于禁前去支援,也就是说这是曹操的命令,必须执行。

曹操又问及谁愿前往助战于禁,此时一人自告奋勇,此人正是庞德,曹操于是命于禁为征南将军,又命庞德为征西都先锋,起七路大军,驰援樊城。演义曾这样记载:

一人应声愿往,操视之,乃庞德也。曹操大喜:“关某威震华夏,未逢对手,今遇令名,真劲敌也。”

由此可见,曹操对于庞德也是寄予厚望。然而于禁却做了见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他听信了谗言,前去曹操府上诋毁庞德,说庞德是马超的部下,迫于无奈才投降曹魏,马超已投奔刘备,且位列五虎上将,如果这次庞德再被任用,恐怕于军不利。

曹操恍然大悟,即可召见庞德,令人纳下其锋印。庞德大惊失色,得知缘故之后,出题手顿足,血流满面而哭诉曰:德感大王恩遇,安敢萌异志?曹操于是便不怀疑庞德。并且告诫庞德:卿可努力建功,卿不负孤,孤亦不负卿也。

而事实上,庞德即刻准备了一口棺材,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前去应战关羽,并且将关羽射伤。却不料关羽用水淹七军,于禁被擒获,不得已而投降了关羽。庞德也在水中被周仓擒获,因拒绝投降被关羽斩杀。这是何等鲜明的对比,主将于禁投降,而副将庞德却能死战不降,这是何等的节操。正是庞德的忠诚,让于禁显得更为渺小,世人也看在眼里,记载心上,这种对比太强烈。换句话说,于禁不应该在此节骨眼上投降,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二于禁又转投东吴,晚年没有战功,又曾被曹操曹丕两代人嫌弃。于禁投降关羽,实属无奈,然而正是一步错步步错。吕蒙偷袭荆州后,关羽兵败如山倒,吕蒙又再一次投奔东吴,也许他有一次迫于无奈把,只是他没能投奔曹魏。然而刘备伐吴之时,孙权迫于刘备的压力,向曹丕称臣,之后孙权便把于禁送还给魏国,魏文帝曹丕虽然安慰于禁,却深恶之,《三国志》曾这样记载:

帝(魏文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

曹丕因痛恨于禁,故意让人在陵墓内雕刻庞德死战不降,于禁投降的画面,于禁看到后,惭愧万分,不久后就郁郁而终。而曹操也十分痛恨于禁,声称于禁跟随其数十年,遇到危险便投敌了,尚且不如刚投降不久的庞德。两位帝王对于于禁都有如此评价,世人对其印象也就顺其自然了。

其次黄忠能够名流千古,被后人誉为忠诚的典范,不仅仅是因为斩杀夏侯渊。黄忠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确实勇不可当,这让他威震古今。毕竟夏侯渊也是曹魏一流上将,黄忠因此被封为阵被将军。然而黄忠之所以让世人称赞其忠诚,并不仅因此一战。

其实上,黄忠投奔刘备之时就很忠诚,魏延斩杀韩玄,黄忠也是不同意。刘备入长沙城的时候,黄忠也没有前去迎接,在他看来,投敌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刘备亲自上门说服黄忠投降时,黄忠才被打动。投奔刘备后,黄忠一直很忠诚,无论是入川之战,还是汉中之战,黄忠都身先士卒,视死如归,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黄忠斩杀夏侯渊之后,又参加刘备伐吴之战,并被东吴部将潘璋暗箭射杀,死在了伐吴的战场上。黄忠追随刘备后,一直恪尽职守,骁勇善战,他的忠诚世人都看得到,最主要是他为蜀汉立下太多的功劳。

于禁就与黄忠大有区别,一者能力平平,并没有立下太多战功,且有两次投降记录,回归曹魏后,更是默默无闻,这怎么能让他洗白呢?再加上曹操曹丕对其评价,落下不忠的罪名也就见怪不怪了。

你是如何看待于禁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