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这条古老的河流,每日将无数鱼儿带向大海。然而,淡水鱼类大多无法在咸水中生存,它们的命运如何呢?让我们一探究竟。文章首发于2023年10月2日,题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对黄河的赞美。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无数生命和传奇。

黄河的源头位于青藏高原,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形成了明显的三级阶梯状地貌。每一级阶梯的高度差异巨大,最高可达1500至2000米。这种地形造就了黄河的湍急水流和巨大的落差。据《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显示,黄河干流的落差达到4368米,水力资源蕴藏量为2610万千瓦,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黄河的水流湍急,特别是在源头和上游地区,其冲击力足以将淡水鱼类冲散。这些被冲散的鱼类,随着水流被带入海洋。尽管淡水鱼的呼吸系统并不适应海水,但它们并不会因此而死亡。这些鱼类拥有上亿年的生存经验,它们有能力在逆境中生存。

被黄河水流冲击的淡水鱼类,会随着水流被带到近海区域。它们具有洄游的特性,当水流减弱时,会努力游回原居地。在繁殖季节,它们会返回入海口,那里水流湍急但营养丰富,是理想的繁殖场所。还有一些鱼类,如“周缘性淡水鱼”,它们能够适应淡水和入海口的微咸水环境,甚至在入海口安家落户,繁衍后代。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黄河的水流落差巨大,但最湍急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上游。当水流到达中下游时,速度已经大大降低,因此只有少数鱼类会被冲入海中,大多数鱼类仍然安全地生活在平静的水域中。这些鱼类拥有灵敏的感知系统,能够在水流变化时及时作出反应。

淡水鱼,作为世界鱼类的一大类群,在中国的鱼类种量中占有重要地位。据《黄河鱼类志》记载,黄河流域约有183种鱼类,其中鲤鱼和鲶鱼最为受欢迎。黄河鲤鱼以其体型大、肉质鲜美而闻名,被誉为“四大名鱼”之一。淡水鱼的生存能力极强,无论是在小溪还是在寒冷的山麓,只要有淡水,就有它们的身影。

然而,淡水鱼无法在海水中生存,原因在于淡水和海水的盐分含量差异巨大。淡水鱼的盐分含量仅为千分之三,而海水的盐分含量是淡水的35倍。淡水鱼的鳃是为了适应淡水环境而进化的,但在海水中,高浓度的盐分会破坏其鳃机制,导致缺氧死亡。

海鱼,生活在广阔的海洋中,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鲜美的肉质。它们适应了海水的高盐分环境,如果长时间处于淡水中,会因为血压超过水压而死亡。海鱼的适应性较差,只能在高盐分的海水中生存。

黄河的水流虽然强大,但黄河流域的鱼类已经与黄河共存了上亿年,形成了稳定的生态机制。黄河在发挥其发电等作用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推动了生物圈的演化,淘汰了不适应环境的鱼类,保留了适应力强、适合繁衍的种群。黄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自然界“优胜劣汰”法则的执行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