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被称之为黄金年代,也被称之为觉醒时代。之所以这个时代如此独特,就是因为中西方思想在疯狂碰撞,无数的文人都在努力的构思未来的方向。 但可惜的是,在这种激烈的碰撞中,很多人一时之间都找不到方向,于是有的人变得格外颓废,有的人变得格外激进,甚至有的人疯了。正如那句遗言所说,这个世界会好吗?短短一句话,说破了那个年代的焦躁与彷徨。 在这种沸腾与焦躁之中,徐悲鸿大师也出现了,他在那个年代里围绕着绘画与精神,进行了执着的坚持和斗争。在成为大师的过程中,徐悲鸿也有自己的理想,甚至也有过让现代人不能理解的坚持。这些兼职不仅有绘画艺术,同时也有他和自己发妻与孩子的过往。
在聊徐悲鸿先生之前,我们首先要强调一下,在民国时期,那个年代特别的复杂,是很多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因为这一时期文化10分发达,但同时所有的知识分子无比的焦躁,他们找不到方向,以至于在彷徨之中进行各种扭曲的尝试和坚持。 以徐悲鸿先生为例,当时他身处在文化革命的浪潮中,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强调西方是伟大的是民主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民主与科学,一定要打倒中国的封建主义。 于是这种反对封建主义浪潮非常广泛,从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甚至还反对到了绘画领域。
按照当时的观点,中国的古典绘画太过于简单,而且意境过于深远,普通人根本不能理解。这样的绘画是反对民主科学的,就应该要让绘画变成写实派,要让每一个人看得懂。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在学习西方的绘画,将各种绘画艺术变成西式。 面对大家的疯狂尝试,徐悲鸿好像当年的辜鸿铭一样,变成了一个保守派。他坚决反对将绘画彻底西化,并且一直坚持中国古典绘画有其内涵,不仅不能抛弃,而应该进行发展。 于是,徐悲鸿放弃了立体派,也放弃了印象画,提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用大众更容易接受的理论去教授绘画,写作了《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一文。
在之后整整20年时间里,他培养了整整5代人,并且逐渐成为如今我们心目中的大师,且让国画没有失去光彩。 应该说,在关于绘画创作方面,他坚持国画友情内涵,不可全盘追求西方。但是,与他的绘画相反,徐悲鸿大师在面对婚姻的时候,却极端反对传统,坚持追求西方的自由爱情。 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在学术上对西方始终保持警惕,那么为何在个人习惯上又追求西方呢?个人以为,这可能也是一种批判的继承和辩证接受吧。
据历史记载,徐悲鸿大师在父亲病重的时候,就被强行安排了一个包办婚姻,据说他的妻子是一个裹小脚而且遵守传统道德礼仪的好女人。 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父亲身体不好,那么就应该以孝道为先,而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自古已有的规矩。 但是,看起来比较保守的徐悲鸿先生却表现得格外激进,他坚决反对包办婚姻,更是对裹小脚的妻子没有一分钱兴趣。为了反抗父亲的决定,他多次离家出走,结果又被迫给抓了回来。
面对母亲的哀求,面对父亲咳嗽不止的样子,徐悲鸿的内心充满着愤怒与反抗,可是面对亲情,他却最终还是做了妥协。于是,他迎娶了自己的发妻,家人立刻高兴的给他们安排了婚事,婚礼当天一片热闹,只有徐悲鸿脸色铁青。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有着非黑即白的纠结,就好像当时大多数学者的思维一样,既然要反对封建传统,那就要打倒孔家庙,甚至要废除中国文字。仿佛不斩断一切,就必然会让自己一半脚陷入到封建制度中不可自拔。 在这种纠结之下,徐悲鸿很难说,对自己的妻子有什么感觉,他只是按照走程序,要完成了所有的结婚礼仪,然后灌的大醉过了一晚上。之后夫妻两人虽然没有矛盾,但也基本上没什么话说,日子过得十分冷清。
之后我们都知道了,徐悲鸿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当时一家子高高兴兴地拖着他来给孩子取名字,徐悲鸿只是默默的说,就叫劫生吧。 此言一出,周围的人肯定反应很大,因为就算没什么文化的人都知道一个词,叫做劫后余生。或者说是应劫而生。在中国民间传说里面,只要是和劫有关的,往往都是痛苦与悲剧或者是九死一生。徐悲鸿怎么能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呢?但又没办法,因为徐悲鸿才是孩子的父亲,而且家里他的文学水平最高。 就这样,徐悲鸿后来长时间不回家,以至于孩子出生整整4年,都没怎么和父亲见过面。直到孩子表现出了绘画的天赋的时候,徐悲鸿才准备让他做自己的传承人。
但可惜的是,正如徐悲鸿当初取名字时的想法一样,这个孩子应劫而生,也必然会遭遇九死一生的悲哀。 虽然当时没有战争打上家门口,但是民间小巷却已流传着天花病毒,偏偏就让徐悲鸿的儿子染上了。 按照当时的传统,孩子染上天花以后基本上没什么抵抗能力,死亡率有70%以上。当时小家伙才不过7岁,他又怎么能抵挡得了连成年人都受不了的病痛。
果不其然,这个孩子在劫难降临的时候去世了,死的时候徐悲鸿居然都不在他身边。按照记载,徐悲鸿先生正在和他的另一位精神伴侣一起研究绘画。
回顾这一事件,也许很多现代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在那复杂的年代里,那一代学者的爱情都是如此的别扭,他们拥抱未来,但又找不到方向。想要彻底与过去斩断关系,结果却又闹出了很多悲剧。或许我们无法指责他们,但我们只希望,未来的我们能够更好的明确自己的道路,不要再迷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