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审美、女性,哪个标签让她破壁?

从鹤岗到威尼斯,从中国到世界,辛芷蕾的成功之路,相当精彩也相当励志!夸奖与祝福的话语已经太多,一个当之无愧的影后自然配得上这样的赞誉,我们不妨暂时抛开“荣誉”这一强关联话题,透过全球文化语境下的视角,看看我们还能读取些什么?

在全球化的今天,审美标准正在发生怎样的变革?一张东方面孔如何能够同时满足东西方不同的审美期待?艺术是否正在形成超越文化边界的新范式?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方式正在经历怎样的转型?

当辛芷蕾接过“最佳女演员”的奖杯时,她已经成为观察中西方审美趣味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交融博弈的一个绝佳样本。

辛芷蕾登上COSMO7月刊封面

相关阅读:▐

一个东方面孔站到西方领奖台上,这是否代表着审美标准中“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的终极答案?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变换成:辛芷蕾的长相更多代表了东方审美还是西方审美?

《绣春刀II:修罗战场》中,丁白缨的一个拔刀动作,号称击破了无数女演员的“武侠梦”。但我们不能肯定地说辛芷蕾的面孔代表了中式审美,在传统观念中,东方对女性美依然存在呆板印象——“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颈如蝤蛴,齿如瓠犀”,古画中的美女似乎也是千人一面。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她的气韵是东方的。

东方审美传统中,面孔从来不只是生理构造,更是气韵与精神的载体。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强调“气韵非师”,意思是:真正的美并非来自外在模仿或技巧传授,而是源于艺术家对自然的深刻体悟与内在修养的积累。这一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何为“东方气韵”,辛芷蕾眉目间的含蓄与深远,暗合了“气韵生动”四个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许才是东方神韵的最佳解释。

与之相对,西方审美则更注重外在的精准表达,自希腊时期开始艺术家们便崇尚数学化的比例之美,著名雕塑家波利克里托斯(Polyclitus)在《法则》一书里,甚至将人体部位的比例标准化(如身与头标准比例为7∶1)。从这个角度来讲,辛芷蕾的面孔又颇具西方之美,恰如其分地回应了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骨相结构令人联想到黄金分割的视觉愉悦,清晰的面部线条、高颧骨和略带疏离感的五官,即我们常说的“有立体感的高级脸”。

所以我们无法说是“西风压倒了东风”还是“东风压倒了西风”,而是一股“和谐”之风席卷全球。最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产生于不同传统的交汇处。辛芷蕾的面孔之所以能同时征服东西方观众,正是因为扎根于东方审美传统,又融入了西方审美元素,打破了传统审美二元对立的桎梏,形成了一种全球语境下的审美共鸣。超越的风,终于还是刮到全世界!

COSMO7月刊 X 辛芷蕾▐

从《秋菊打官司》到《桃姐》,再到《日掛中天》,从巩俐到叶德娴到辛芷蕾,东方表演体系是否已经彻底征服西方评委?

我们所熟知的西方的大表演体系其实存在着理念的不同,布莱希特强调“间离”,演员要和角色保持距离,不能深陷其中,要保持“演”的状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则是强调“体验”,演员要全情带入,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即“共情”。而我们东方表演体系深受传统戏曲美学影响,强调“以形写神”、“虚实相生”。这种表演传统注重形式美和程式化,通过高度提炼的艺术语言传达情感。

不同的表演理论各有所长,辛芷蕾的成功之处也许在于:她能够自由穿梭于不同的表演传统之间。在中戏接受系统训练时,打下了扎实理论基础,在后来的艺术实践中,又充分发挥了东方美学优势,这种跨文化的表演修养,使她的艺术表达既具有西方式的情感冲击力,又保持了东方的精准留白。这种表演风格探讨了一种将“间离”与“共情”相结合,既能让观众投入,又能保持审美距离的独特效果,可能这就是属于表演艺术的“第三空间”。

表演的融合现象反映出全球文化交往的深化。随着跨国合拍片的增多,演员需要掌握跨文化表演能力。影视制作应当尊重文化差异,鼓励表演风格的多样性。导演和演员应该根据作品特性选择最适合的表演方式,而不是盲目追求某种国际化的表演模式。最终,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超越技术层面,达到情感的真实与人性的深刻。

COSMO7月刊 X 辛芷蕾▐

辛芷蕾的封后,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国文化输出”战略的新思考。与早期的单向输出不同,她的成功代表着一种双向的文化对话模式。

回顾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一条进化轨迹:以早期功夫片为代表,或多或少带有的“文化折扣”表征——为适应西方受众而简化文化内涵。物极必反,现在又有人强调“原汁原味”,陷入文化“原教旨主义”的另一个极端。但仅从影视作品来说,从《卧虎藏龙》到《三体》,再到如今辛芷蕾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平等才是全球文化对话的基石。

“文化间性”‌理论认为:不同文化主体在互动中形成的动态关系,从而使文化差异性与共生性达到统一。通过文化对话实现相互理解,避免“文化超雄”和“文化自卑”。有效的文化传播不是单纯指文化产品的“输出”,还在于世界思维的“回流”。

辛芷蕾在国际影坛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间性”又一个成功的案例。“墙外开花墙内香”的现象与过去已有本质不同,从“外界的认可决定内在价值”到“文化自信产生国际影响力”,我们正经历着一个从自我怀疑到自我肯定的过程。从“宣传导向”转向“对话导向”,从辛芷蕾到更多的演员、歌手、画家、艺术家……中国正在与世界对话。

COSMO7月刊 X 辛芷蕾▐

在仍被“少女文化”和“流量至上”笼罩的演艺圈,中年女性从业者们是沉沦在“年龄焦虑”还是“破局有道”?甚至引申来说,各圈层的“辛芷蕾”们都在面临社会偏见的挑战。

COSMO7月刊 X 辛芷蕾▐

娱乐圈的“年龄焦虑”本质上是父权制与资本逻辑的共谋结果。资本追求可预测的回报,倾向于复制已经成功的青春偶像模式;而父权制则通过推崇“青春美”维持对女性身体的掌控。破圈的关键在于打破这种双重束缚,证明成熟女性同样具有市场价值和艺术魅力。一方面这需要内容创作者主动开发更多元的中年女性叙事,摆脱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女演员自身应当学习辛芷蕾的“专业主义突围”策略——通过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成为不可替代的艺术家而非可替换的青春符号。

从演艺圈扩大到全阶层的职业女性,她们面对年龄困境的种种突破尝试一直没有停歇。现在,39岁的辛芷蕾用沃尔庇奖杯,再一次打破“魔咒”,证明了成熟女演员同样可以担纲重要角色,获得市场认可。这座奖杯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中国职业女性在专业领域的话语权提升,象征着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认知正在趋向多元与成熟。年龄,从来不是职场天花板,而是专业能力的护城河!真正的职场突围,始于对年龄偏见的彻底解构,成于专业主义的持续构建。

每个职业女性都应该在自己的时区里绽放,不必担心错过季节!

电影节的红毯会褪色,奖杯的光芒会暗淡,但辛芷蕾带来的文化启示仍在持续发酵。

一个文化转型时代正在来临,我们正从“被观看的他者”转变为“主动言说的主体”。东方文化的全球传播与中国女性的时代崛起,本质上是一场双向的精神革命:一方面要向外建立文化自信,一方面要向内打破自我设限。

岁月积累收获,勇气创造未来,我们期待这样一个未来:最美的文化传播是让世界听见东方的声音,最美的中国女性是让世人看到最完美的自己!

编辑:Yuri

撰文:鱼龙曼衍

排版:Cecilia

设计:Lidianer

图源:豆瓣、网络、时尚COSMO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