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政要高市早苗突然宣布了,将在对华问题上承认此前会谈确认的“战略互惠关系”大方向。 顺着这个松口往下聊,大家最关心的不是她把话说得多软,而是日本到底要怎么收拾自己前面那些“硬过头”的姿态。高市早苗之前主打强硬牌,配合的是岸田内阁近两年持续加码的防务投入——2024年度防卫预算逼近8万亿日元,还要在五年内把军费抬到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2%。这不是嘴皮子工程,是真金白银:买美制“战斧”,改造“出云”“加贺”两艘舰做F-35B的海上跳板,陆自把12式反舰导弹升级延程,空自引进JSM这类“站外打击”弹。问题是,钱从哪儿来,代价怎么算,这一套就牵动了她今天的态度。 补充个现实账本,日本经济这两年是真吃不消。日元一度在150到160这条线上打滑,进口能源、粮食成本抬升,10%消费税压着家庭支出,少子化和老龄化把社保开支顶得更高。这时再碰上对华贸易降温,日本制造业就会立刻“喘不上气”。中国常年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额在3000亿美元这个量级浮动,汽车零部件、机床、化工材料都是两边互通的命脉货。你看德国,嘴上讲“去风险”,货柜还是照样走,2023年对华贸易额超过2500亿欧元,就是这个逻辑——不跟饭碗较劲。 把新信息和前面的硬姿态对比,你会发现这次“认同战略互惠”更像是给自己找下台阶。日本想升级防务是长期安排,但不等于要把和中国的经贸、人员往来一脚踢开。按时间线看,东京这两年一手拉美军力量,一手也在做降风险的支护:2023年中日两军直通电话开通,防止东海上空和海面擦枪走火;海警之间也在试着把“喊话”变成“控场”。这类“软垫子”铺好了,强硬动作才不会把房顶掀翻。 再落到装备这个大家更熟的维度,你会更明白日本的取舍。日本要的是“反击能力”,所以买“战斧”、延程12式,目标是把射程拉到几百公里乃至更远;海上用“出云”“加贺”承载F-35B,形成小型海空一体拳头。可对面的中国舰队不比十年前,055、052D批量服役,071、075登岛上岛能力成体系,反舰弹道(大家熟悉的那两型)和岸基远程打击网覆盖西太关键海域。硬掰手腕没便宜,日本更要算“能打而不必打”的账——嘴上硬可以,脚下不能飘。 把国内场景和国外案例放一起看,就像公司要扩产线:设备得买、厂房得扩,但现金流得稳。韩国这两年对华政治表态更直,但贸易还是稳住了芯片、材料这条线,才不至于“硬件升级、账面出血”。日本此刻的“服软”,说白了就是给产业和民生留个通气口,别一股子狠劲把自己憋坏了。 最后再回到东海的具体画面。钓鱼岛周边天天都是大船小船绕,海风一吹,雷达、光电、无线电全在忙,这种地儿需要的是控节奏——既要海保、海自站得住,又要让热线和规则把风险压下去。高市早苗把“战略互惠”说出口,是在告诉国内外:日本还要继续下棋,但不会把棋盘掀了。 结尾就一句话:这次松口不是情怀,是算账。对日本来说,“战略互惠”是给强硬加保险,对中国来说,是把稳定通道再拧紧一扣。大家都明白,风浪会有,但船要按航线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