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广州政协主席陈开枝回忆:曾向中央写假报告,说广东没有包产到户
34924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1970年的珠海斗门,农田里稀疏的秧苗映照着农民的无奈。时任广东省委办公厅秘书二处处长的陈开枝回忆道:“田根本插不下去,因为农民没有积极性。”
在那个体制僵化的年代,集体劳动与利益脱钩,农民“出工不出力”成为普遍现象。尽管广东省委尝试用“定额管理”量化劳动任务,但缺乏利益挂钩的机制依然无法唤醒沉睡的土地。
没办法,省委只好派出调研组,专门下基层调研,目的是把深层次的问题找准,把老百姓的关切找准,真正能解决问题。陈开枝随省委调研组深入佛山、湛江等地,进行了45天的田野调查。
结果,调研结论清晰而尖锐:唯有包产到户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然而,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这一结论只能被含糊地表述为加强“经营管理”,但种种迹象表明,改革的种子已在广东老百姓心中发芽。
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生死契约”震动全国,中央要求严查并制止包产到户。此时,广东的基层实践中,包产到户早已如野火般悄然蔓延。面对中央文件,广东省委陷入两难:是如实上报扼杀生机,还是冒险保护改革的火种?
以陈开枝为代表的干部们选择了后者。由副秘书长陈文俊带队,调研组赴肇庆、怀集等地确认了包产到户的存在,在经过激烈讨论后,省里最终拍板:“包住!”
于是,一份“像模像样”的报告送往北京——“广东没有包产到户”。陈开枝后来笑称:“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向中央写假报告!” 这句自嘲背后,是改革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艰难权衡。
可是,谁都知道,这份“假报告”的勇气,源于陈开枝对人民的深刻共情。他曾说:“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苦孩子,看到当地人的生活状况,我是感同身受的。”
当然,陈开枝也讲了,他当时只是执笔的处长,而他敢上报这份假报告,没有省里主要领导的默许是根本不行的。所以,从另一个侧面来讲,这也是省委的意思。
而今天再看“假报告”事件,这也绝非简单的欺瞒,而是制度困境下的智慧突围。它与小岗村按红手印的农民、广东清远“洲心经验”的探索者一样,彰显了基层力量对僵化体制的一种抗争。
陈开枝后来总结:“不讲大话,实干、苦干、拼命干;不图功名,为人民排忧解难。” 这恰恰是改革者最珍贵的品格。这种血脉相连的使命感,也贯穿了他从事改革工作的全过程。
1985年,陈开枝被任命为省委副秘书长。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省委副书记王全国点将,专门让他陪着到北京谈财政包干的政策。此时,中央已经原则同意了这个政策,只是包干多少,还得继续谈一些细节上的东西。
当时,中央提出,广东每年包干13个亿。可是,省委认为当前的财政也是相当紧张的,全年收入不过几十个亿。因此,希望上交10个亿,为此,陈开枝陪着王全国在北京一直和中央反复谈,可一个月过去了,也没有谈下来。
陈开枝每天在向省委汇报时都讲,国家财政也非常紧张,但即便是这样,也必须要坚持能省就省一些。搞改革开放,中央一分钱不拨付,全靠自己趟路,甚至是杀出一条血路来。别看是区区三亿元,但如果投入到民生和招商引资中,那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这就是广东的现状。
最后,广东以上交11亿与中央谈拢,每年给省里财政省下2亿元。而陈开枝的这份执着,与当年写“假报告”的担当是一脉相承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